一篇关于成功心理学的论文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也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想成功,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健康的成功心理,而健康的成功心理取决于培养。尤其是中学生,享受了社会发展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但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培养中学生健康成功的心理,不仅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当务之急。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作者认为:
首先,教师应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素质,并能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提高。教师要有健康成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有储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前苏联著名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最多的建议就是要学好心理学。他指出:“没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有些老师认为心理学是一门枯燥的科学,不能在学校应用。我们非常关心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的真正指南。”为此,他主张教师要不断阅读心理学方面的新书,经常了解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并长期坚持教师要定期、用心地给学生写“教育鉴定”。这些长期的实践提高了教师的心理素养和心理教育能力。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吸取教训。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大家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要有一桶水;那么,迎接21世纪挑战的中学生也是如此;如果学生没有这样或那样多的成功心理体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原有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再学习来加深和拓宽心理学的知识。这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更好地告诉学生如何对待自己、自己的成绩和他人。
第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首先,教师要在平时的班级工作和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心理要求出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学阶段是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就抓住了培养健康心理的根本。实践表明,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学生就能把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放在首位,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正确处理个人义务和权利的关系,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从中体验到满足感和幸福感。正确的世界观可以帮助中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任何时候都充满信心,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的世界观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学习,以求成功。
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向古今中外有志之士学习,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什么是理想?理想和奋斗目标有关,有可能实现。著名诗人流沙河说:“理想就像船上的指南针,指引着人生成功的道路,给那些努力进取的人力量。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艘迷失在大海中的小船,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他不会获得更多的人生机遇……”。俗话说:“没有志气的人是不会站住脚的。”李大钊从少年时代就选择了“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志向。周恩来十几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莫扎特五岁的时候,就许下了一个坚定的愿望:努力练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这些仁人志士取得了众所周知的伟大成就。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执着,要树立常志。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第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心理素质之所以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一个人在事业和学业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古往今来,只有坚定的信心和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一个人强烈的进取精神,激发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从而为一个人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动力。屈原被流放,写了《离骚》;司马迁被囚禁写史记。但丁在困境中写出了《神曲》;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长期的贫困,杰克·伦敦坚持写作,终于在1899年出版了他的处女作《致猎人》。后来,他成为了一个拥有众多著名作品的伟大作家。.....,这些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是不可能完成丰功伟绩的,也不可能如此不朽。所以,要想让一个学生将来事业有成,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乐观、开朗、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教育工作中,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引导,努力锻造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让学生努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并告诫学生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不要悲观失望,不要半途而废。
第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老师要让学生知道,社交是中学生的基本要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你孤独的心理豁然开朗,抑郁一扫而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独生子女的增多,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此外,中学生普遍存在生理早熟和社会晚熟的矛盾,使他们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看待他人的缺点,经常以傲慢、嫉妒、怀疑、叛逆、敌视的心态与同学交往;事实证明,有这些不健康心理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遭遇挫折,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周围的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哪种人际交往模式是可取的,哪种人际交往模式是不可取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伯内特(Eric Burnett)根据他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态度,把人际交往分为四种类型:一、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可以。第二,我好——你不好,我可以——你不行。第三,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第四,我好——你好,我能行——你能行。前三种模式在人际交往中不可取,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建立最后的人际交往模式,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成功心理的基础,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进入中学后,很多同学觉得自己长大了,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很多青年学生已经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甚至“看不起”父母,抵触父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学生加强自制力,学会体谅父母。另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运用放松、转移、发泄、幽默等方法,使其尽快产生愉快的情绪;这样,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后,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
(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哈马切克(Hamachek)认为,只有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不用担心因失败而受到惩罚,也不会退缩。活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在学校和书本上无法获得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等积极有益的情感。同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和成就动机,注重运用鼓励性评价和赏识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满怀信心地争取成功。
第五,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具有成功心理的情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虽然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一次次的失败很容易导致中学生自我否定。因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实在听不懂的时候,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帮助他们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在失败中找到一些成功的因素,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社会、学校、家庭尽力减轻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放下包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更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当然,成长需要动力。面对失败,学生最需要大人的安慰或鼓励,最期待老师的公正评价和积极肯定。“很好,再试一次”的真诚鼓励,可以让失败孕育成功;“远了不要骄傲”,一味的警告和指责,会让成功的喜悦烟消云散,甚至失去再次尝试的勇气。只要老师在成长中鼓励学生,学生就能正确面对一切挫折。
教师应充分利用心理咨询活动来调节学生的心理。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就要有一个自己肯定能做到的坚定誓言;要成就成功辉煌的人生,就要有自己的誓言。在心理咨询活动中,恰当地运用心理誓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延续思想,在行为上积极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如海伦·凯勒所说,“当你感到有一股力量在推动你翱翔时,你不应该爬行。”充分利用誓言,不仅是精湛语言的积累,更是积极力量的延续,更是形成健康成功心理的有力保障。
总之,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教育力量逐渐加强,他人教育力量作用逐渐减弱的“换挡”关键期。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成功的心理,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