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约翰·凯奇的音乐理论观

约翰·凯奇(1912-1992)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作家。他在美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约翰·凯奇在先锋派艺术领域的地位几乎是一个领导者或预言家。在美国高度自由的艺术氛围中,他以严肃的思考和独特的行为,毕生致力于探索音乐的新发展,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理解。

约翰·凯奇出生在一个英国移民家庭。凯奇家几代人都很有发明创造的天赋。在凯奇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这种家族遗传的天赋非常明显。他早年曾师从亨利·考威尔、阿道夫·韦斯和勋伯格学习作曲,其中勋伯格对他的影响最大

戒指特别有深意。凯奇五年的作曲学习以彻底背叛老师而告终,原因在于他不适应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更重要的是他与朱伯格的思维方式和作曲方式完全不同。

因为对现有音乐素材的不满,凯奇在30年代末开始专注于音色和结构。他通过打击乐创作尝试新的声音组合,同时对音乐的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节奏结构理论就是他在这个时期提出的。所谓的“节奏结”

“结构”理论是将音乐结构建立在时间长短上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组织方法,这种节奏结构理论成为他晚年创作的主要技术基础之一。凯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第一结构(金属)》、《第二结构》、《第三结构》、《热爱风景的女神》等。对于打击乐。这一时期凯奇的音色探索和节奏结构理论的代表作是一系列为预制钢琴而写的独奏曲。通过对钢琴的琴弦进行加工,在琴弦中间加入一些钉子、螺丝钉、铁片、毛毡等东西,使得钢琴的一些预制音接近打击乐器的音色,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音乐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奏鸣曲和前奏曲。

接下来,凯奇开始了他更为激进的前卫探索——摆脱了前期拓宽声音、色彩、结构等音乐元素的思路,而是直指改造音乐本身的概念。四十年代中后期接触并接受禅宗。这种思辨的东方哲学在凯奇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凯奇许多音乐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也是凯奇离开传统音乐道路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他首先提出了“空节奏结构”的概念,即在作曲家定义的时间结构内,任何声音都可以放入空的时间框架中。他在著名的《无物论》中,反复强调山派的“空”和“渐明”的境界:“我无话可说,但我在说,所以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诗”。基于这些理论,他构思了一部实验性的作品《4分33秒》,在音乐史上第一次在音乐舞台上实现了“沉默”的概念。凯奇在这部作品中想做的是清空节奏结构,让它在一种无的状态下拥抱所有最纯粹、最自然发生的声音。所有的声音,包括寂静,都可以在空无一物的结构框架内成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