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铜铃舞简介
关于土家族铜铃舞的起源,民间传说是纪念“八王”的。相传“八王”是古代土家族先民的八个部落首领。后来,八个首领战死沙场。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制作了八口铜铃,穿上八件国王穿过的罗裙,骑上象征祖先骑行的宝马,摇着铜铃,载歌载舞,祭拜祖先,求幸福。因为八个铜钟代表八个首领,所以这种舞蹈被命名为“巴别铜钟舞”。
按照土家族习俗,八宝钟舞活动只有土家族参加,外地人不得参加。有句话叫“黄铜不沾铁,土家不沾客”(客家话是外国人的意思)。由于土家族、苗族和汉族并肩作战,与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土家族的主人将两个铜钟送给了苗族和汉族。所以现在的八宝铜铃只绑了六个铜铃。随着历史的发展,最初是土家族祭祖仪式的仪式舞蹈“八宝铜铃舞”,后来成为象征民族团结的宣誓舞。
八宝铜钟原本是图老四用来主持祭祀仪式的“器具”之一。青铜钟道具有木柄,长30厘米。木柄上刻有马头,木柄的左右两端安装有三个铜铃。铜铃道具象征土司做事时的一辆宝马,绑在马头上的五色丝带象征马的鬃毛。
跳八宝铜铃舞时,图老四头戴斗笠,头戴凤冠,身披八罗裙,头缠红绸帕,腰系短刀,脚穿马蹄鞋,左手提八宝铜铃,右手提圆刀。他一边摇着钟,一边手舞足蹈地唱着《马体之歌》,赞美土家族先民的开拓成就,祈求祖先平安,子孙后代吉祥。土司跳舞时,八罗裙展开如孔雀开屏,绚丽多彩。中间的空隙,吹吹喇叭,烘托一下气氛。其舞蹈模仿了喂马、洗马、逗马、牵马、上马、跨马、跑马、赛马、复马、下马、上天堂、下地狱、过立交桥、荡秋千、接孩子等表演。,并再现了土家族先民骑马迁徙、远征的盛况,故又称“马舞”。
编钟舞发展为土家族群众舞蹈后,将土老四的独舞改为群舞,分为立编钟舞和坐编钟舞。竖铜铃舞只有七个铜铃,要求舞者鸣铃一次,前后三步后转身。如此循环,不断的走着跳着,动作更多。坐铜钟舞只有六个铜钟,舞蹈动作很少。
融唱、舞、乐于一体的编钟舞,讲述了土家族的起源、迁徙、生产和生活,对研究土家族的历史起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民族工作者对土家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使铜铃舞登上全国文艺演出舞台,多次获得省、国家级奖项,一人表演的拜神舞发展为多人表演的群舞。由石元傲编导、李卓宇作曲的《编钟之舞》获得1980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奖,使《编钟之舞》在全国文艺园地中开了花。
跳甜美的编钟舞时,土司沿着之字形的线走,用铃铛拍打膝盖。几个演员以两个铃铛的声音作为他们的音乐节奏,有时坐在凳子上,有时站着。基本步骤包括交叉、踩三角、屈膝、交叉、展开等。铜钟舞中有许多舞蹈。基本动作有扫堂钟、从左到右敲钟、八步敲钟、十字敲钟、四方敲钟、莲花敲钟、八卦敲钟、火坑敲钟、马步敲钟、转圈敲钟、马步敲钟。跳舞时双膝微曲,顺时针转铃,晃动扭动,粗犷有力。有些动作技巧较高,如“跳进火坑”,空中跳跃,双腿向前,右腿跨左腿伸展,360度转体。再如“打八铃”,全身下蹲,双腿交替向前伸展,双手交换不断拍打小腿、大腿、肩膀,动作艰难,风格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