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之才,忠贞之志

?

颍上荀文若,人称王佐才。声名齐五岳,功业震三台。孟德无终始,留侯不再来。忠心怀恨死,天下尽悲哀! ?

―― 《三国志通俗演义》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首席谋臣。其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去世。

(在这对于荀彧的死不难就有两点疑问。一是荀彧的死是“忠”还是“愚”;二是荀彧的死真的是忠于汉吗?)

大家都知道许邵曾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文若也不例外,在他年少时其才情便已闻外,南阳何颙见彧异也曰“此人王佐之才也”。故名王佐才。

曹操在兖州广发群雄榜,招纳天下能人志士,荀彧弃袁绍闻风而来,操以上宾之礼待之,两人交谈甚欢。操喜曰“文若,吾之子房也”。

其傅玄曾曰: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荀彧在朝为官期间,时董卓掌权,岁弃官归乡。对父老言:“颍川四战之地也,患天下有变,实为焦土,应循徐离去,不可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二年乱至,乡人多以受害。?

荀彧也曾为曹操举荐过数人,如郭嘉、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等。

还有一因,时操之子曹植欲擅闯白马门,荀彧见之,乃曰“白马门乃天子专用车道,无天子令,百官不得出入,今公子若要强入此门除非从我身上碾过”。

荀彧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

借傅玄的话说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可称之为大贤良师矣。此皆王佐之才。

? 对于文若之死当追溯到董昭建议曹公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称曹公兴师,本为朝廷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公由是不平,送一食盒,却空无一物。于是乃服药自尽。

袁弘对于文若之死分析到:“魏之平乱,资汉之义,功之克济,荀生之谋。谋适则勋隆,勋隆则移汉,刘氏之失天下,荀生为之也”。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也。夫假人之器,乘人之权,既而以为己有,不以仁义之心终,亦君子所耻也。现如今曹公欲要称帝,皆由其一手造成,此等不仁不义之举,还当有何面目存活于世。

后人曰“彧为管仲之仁,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皆认为令君是为汉室而死。

然苏辙认为:“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锡之议,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先识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致节于汉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従曹公于东郡,致其算略,以摧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矣,岂其晚节复疑而不予哉!方是时,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将安往?文若之意,以为劫而取之,则我有力争之嫌,人怀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则无嫌而人亦无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夺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数年之顷,以致文若之死。九锡虽至,而禅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则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过也。”

亦有人评论到,“彧以智计佐操,挟天子令诸侯,征伐四克,其名为汉,其实皆篡窃之私也。视其掠杨彪、诛孔融,弱寡王室,曾无一辞,十分天下而有其八。既已为丞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不在于九锡之受否也。故彧以为不必受,有其实不必有其名,以是忤操,饮药而卒尔。以死事魏,非死汉室也。”

在我看来,文若之死是为“忠”非为“愚”。忠于汉室将倾,天良未泯,由己之过。忠于魏室知遇之恩,定不敢忘,以死明志。

故,当空无一物的食盒摆在了令君的面前。此刻他定怅然轻语言:

日出入安穷

时事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

夏非我夏

秋非我秋

冬非我冬矣…………。

岁,服药自尽,年卒五十。

谥,敬候

追赠太尉。

查阅资料,阅文若之迹来。真叫人听者落泪,闻者感伤。下附诗一首,以表涕零。

?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

――王维

? 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

? 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

忆令君

? 王佐之才乱世扬,忠贞之志不复忘。

? 掷果潘安貌奇绝,逊比留香荀令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