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兄弟情深,争相赴死

提到诗歌背景故事,首推诗经中的《邶风·二子乘舟》最为曲折动人。

表面上,只是说有两位翩翩公子乘舟远去,送行的人很是不舍,祝福他们此去安康。

很是平和喜乐的诗歌,背后的故事却惊心动魄,极致地反映了人性中的恶与善。

卫宣公没当皇帝的时候,与父亲的小妾夷姜私通生了公子伋,后来公子伋被立为太子。

等到公子伋成人要娶媳妇时,卫宣公抢了儿子的媳妇宣姜,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宣姜三年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

所以说公子伋和公子寿,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卫宣公自从有了这俩儿子,早把夷姜这边忘光了,气的夷姜上吊自杀。于是太子公子伋就成了孤儿。

卫宣公这边呢,宠爱这边俩儿子,就想着把太子之位传给公子寿,于是觉得公子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待公子寿日渐长大后,宣姜想夺取太子位,除去自己的前未婚夫,而宣公出于恼羞的心理,设计了一个陷阱。此夫妻二人真是狼狈为奸,一丘之貉。都想将公子寿置于死地。

于是他派公子伋出使,携带白色牛尾的节杖,然后又派出杀手伪装成强盗,见白色牛尾就杀。

这个阴谋被公子寿探听到了,按理来说,公子伋死后,他将顺理成章成为太子,是最大受益人。

但俩人兄弟情深,公子寿私下见到公子伋,告诉他父亲的计谋,让他小心。公子伋实在不能相信世上居然有这样的父亲,可能也是哀莫大于心死,公子伋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

公子寿不忍,将公子伋灌醉后代其上路,公子伋醒来追赶,但追上公子寿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伋悲痛万分,告知杀手“我才是公子伋,你们杀错了人,既然如此将我也杀死回去复命吧。”杀手于是将其二人都杀了。

两位无暇的公子,手足的兄弟,就这样死在了贪婪、残暴的阴谋下,卫国人民万分惋惜,于是以隐晦曲折的民歌,表达追思,并怒斥卫宣公和宣姜的无耻。

公子伋的愚忠真的是让人唏嘘,而公子寿的爱兄之心也让人扼腕。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让人动容!

这对好兄弟,他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种精神俨然成为了春秋乱世中的一股清流,涤荡着我们的心扉。

让我们一同来学习:

赏析

这是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这首诗只有两句,非常容易理解。

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这两句点出送别地点发生在河边。两位年轻人拜别了亲友登上小船,在浩渺的河上飘飘远去,只留下一个零星小点,画面由近而远。“泛泛”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波光粼粼的场景。

愿:思念貌。 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这句话的意思是送行的一行人在岸边伫立,久久不肯离去。骋目远望,悠悠无限思念之情。此处直抒送行者的留恋牵挂之情,更将送别的匆忙和难分难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两位年轻人所乘之舟,早已在蓝天之下、长河之中逐渐远去,送行者却还痴痴站在河岸上远望。

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这两句,是用祈祷的方式,传达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恐怕只有亲人、朋友、爱人才会真正如此设身处地地惦念。在这割舍不断的牵念中,很自然地浮起忧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

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