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的人都不是理想型

在小S自传《小S怀孕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后来认识了MIKE(我老公)。姊妹们问我:“他不错耶,你会跟他交往吗?”我说:“我‘绝对不’跟爱去夜店和爱穿紧身衣的男生在一起!” 这语气是不是很熟悉?当闺蜜们怂恿跟谁谁在一起试试啊,是不是也曾经如此理直气壮地说“才不”“他又不是我的菜”“我绝对不会看上他的”,似乎丘比特听见了要故意惩罚,竟然真的把箭射过来,让当时充满幻想说着的“我以后的男朋友要高大威猛,跟我一样喜欢blablablabla”等豪情壮语全成了吹嘘的空话。好像老天在玩恶作剧一样,呢?不过陷入恋爱的人才不会介意当初描绘过什么样的理想型。 很不浪漫的科学家说恋爱是一种情绪的化学作用,人们选择伴侣偏爱那些性格、爱好和说话方式像父母或者是童年时期亲近的人。或许不浪漫的科学家真的说到点子上了。理想型的模板到底是怎么来的,没有人能一下说上来,只是被问到的时候想了想就把要求一项项列出来了,换句话说就是不清楚产生这些具体条件的来源是出自何处。 很可能这些条件有些是从喜欢的电视剧里依照男女主角的行为总结出来的,这些要求不一定是现实的,仅仅代表希望。并且人往往喜欢将所有渴望的优点投射到理想型上,塑造成一个十分完美的人,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这也是为什么最终选择的伴侣会和理想型有落差。 即使与理想型交往就能恋情顺利么?未必,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他也许能与你一起评论书籍电影,他擅长制造浪漫,他对你痴情,而在许多小事情上却令你感到不快甚至失望。激情逐渐消退,有那么些人磨合来磨合去还是觉得不合适。 而爱情最重要是合适。经历过生活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最适合自己。爱情不是依靠华丽的外表来维持的。与你相伴一生的人或许不高大威猛,没有高富帅的品味,可是他懂得体贴你,分担你的压力。平淡的相互扶持是爱情最后的模样。 更有趣的是,当爱上一个人后你会以这个人的优点或所做的打动你的行为视作理想型的条件,就像有句话说的“后来,我喜欢的人都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