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擒萧太后,歼灭辽军,杨延昭的战略到底能成功吗?
参照澶渊之盟前后的战斗,可以推断出,杨延昭提出的围歼入境辽军方略,成功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一、杨延昭和寇准,文武配合
杨延昭,杨家将第二代领军人物,年纪比寇准还大。寇准生于公元961年,杨延昭生于公元958年,寇准在巴东、成安当知县的时候,杨延昭已经在边疆攒人头立功而建牙开府,成了赫赫有名的边帅:
延昭本名延朗,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光义年号)中,补供奉官。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改崇仪使、知定远军,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就加如京使。? 虽然资历比寇准深,但是杨延昭对寇准十分尊敬,两人配合默契。二、杨延昭战略的提出
杨延昭当年把握住时机,提出了一个战略计划:歼灭深入北宋的辽军主力,生擒辽军主心骨萧太后,一鼓作气收服燕云十六州,进而一统河山。
杨延昭提出战略规划的时间,是公元11104年,也就是宋真宗景德元年。这时候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宋辽之间已经进行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两国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宋真宗景德元年,执掌辽国大权的摄政太后萧绰、耶律隆绪长驱直入,在澶州城下遇到御驾亲征的宋真宗赵桓。宋军充分发挥军事科技优势,一箭狙杀了辽军主将兰陵郡王萧挞凛。按照当时的战争态势,宋军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辽兵却成了强弩之末,只要宋军咬牙坚持十天半月,辽兵就会不战自溃,宋军追亡逐北,自然可以大获全胜。
三、《檀渊之盟》的签订
宋军首战告捷,寇准星夜驰檄杨延昭,命令他转守为攻,把战火烧到辽军后方去。杨延昭、张凝、魏能、田敏、石普、折惟昌率领精干骑兵出石门、镇州,在偏关再次击败辽国西路军,斩获首级万余。
经过杨延昭与折惟昌的两次打击,辽国西路军余部失去战斗力,撤回辽境。杨延昭等人乘胜追击,越过易水和白沟河,直捣宛平、房山,兵锋直指幽州城,迫使幽燕地区辽兵不敢南下驰援。
在寇准与杨延昭通力合作下,萧太后与耶律文殊奴的东路军成了侧翼无掩护、后方无支援的孤军,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宋军倾斜。?
辽国东路军陷入困境,寇准和杨延昭还派兵不断袭扰,同时下令战区百姓坚壁清野,宋朝百姓还组建了号称?强壮?的义军,他们分成小股游击队,不断袭扰南下的辽军,致使萧太后与耶律文殊奴?一夜数惊?。
疲惫不堪的辽军进攻河间府,一连十天久攻不克,守将李延渥出城偷袭,一战斩杀辽军三万。此后辽军处处碰壁:再战冀州,被守将王屿击退,转战洺州、贝州,又败于孙全照、王德钧、周莹之手。这样一路磕磕绊绊走来,于景德元年十一月廿五日到达澶州城下的辽军,已经?气索力竭?,成了强弩之末。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才敢于让宋真宗赶赴前线,宋真宗驾临澶州,宋军弩箭狙杀辽国行军主帅萧挞凛,宋军以战胜之势签订了纳贡赔款的澶渊之盟。杨延昭是坚决反对签订盟约的。寇准虽然是主战派,但是他也要考虑到皇帝和朝中大佬的厌战情绪,无奈只能把100万的谈判底线,压到30万。
四、杨延昭的战略可行性
杨延昭则十分愤懑,他马上给宋真宗赵恒上书提出了围歼入侵辽军的方略,但可惜没人采纳。宋朝此时主场作战后勤补给充足,兵力已经二倍于辽军:王超、石宝吉麾下有八万定州军;雷有终在石门驻扎着三万并州兵;杨延昭、孙全照、周莹、魏能、张凝、石普、田敏、桑赞八员大将,每人麾下不算步兵,仅骑兵就有一万多;此外在河北战区的各州野战部队和城防军还有二十多万,不算数以百万计的?强壮?义军,仅宋朝正规军就有四十多万。 四十多万以逸待劳主场作战的宋军对战劳师袭远客场作战的辽军,加上杨延昭等名将的指挥,宋军几乎是稳赢。宋初的军队,战斗力还是十分强悍的。可惜将相主战,皇帝主和,最后就有了《檀渊之盟》这个屈辱的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