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于民间社会中的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

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艺人们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等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

2006年5月20日

浙江温州的温州鼓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温州鼓词温州鼓词的渊源,鼓词艺人流传着的关于“祖师爷”的讲法。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随之而来的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

另一说人为,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在旧社会,鼓词艺人的地位十分低下,鼓词同样不为达官贵人、豪门纨绔视为艺术,而被拒之于艺术之宫的门外。解放前,当时的绅士就不承认它是文艺。

男女对唱

解放后,艺人翻了身,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人翁,在党和政府的关下,组织了曲艺协会。在经济上也与工农群众一样生活日益改善。于是温州鼓词得以新生。目前,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可听到鼓词的美妙音乐,群众也喜欢哼几句鼓词流行曲调。

温州鼓词的发展,这应该归功于盲人。平阳过去就有句口头禅:“盲瞠人唱词”,因为过去这种艺术是在市井里演唱,大多是由盲人作为职业的,所以又称“瞽词”。

而且这种艺术又是在里巷之曲,民间小调中收集和发展起来的,特别地亲近于市民乡亲。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大量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这种非常综合说唱形式。说它综合,就是这种艺术是个温州艺术的宝库,温州方言、温州的乡土音乐、温州人文、掌故习俗都可以在这里面得到体现。

而且它的伴唱的乐器也是温州艺人自己发明,又经不断改造得到了提高,它的音乐非常的动听,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艺术特色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艺人们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等。

温州鼓词艺人们虽然是盲人,但他们非常敬业,广泛吸收评书、戏曲、古典小说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创作,很容易为百姓接受。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一个民间的盲人艺术家,创造了这么一件音色美妙,音域宽广的乐器,实在是令后人称颂。当这件乐器在发明100后的今天,在首都曲艺大会演中展示时,众多的音乐家们为这种民间的器乐感到惊奇。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 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温州鼓词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温州的民间是很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说唱艺术,几百年来经久不衰。现在,虽然是现代的文艺形式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温州鼓词还是在人民的心中那么牢固的扎根。如果你有心对温州鼓词作一番了解,就会发现,在温州各地的老人亭里、个体的修车摊上、小馆里都有播放这种用温州方言演唱的温州人的曲艺。这种古老的艺术现在还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被刻上光盘,带到港澳去,传到国外去,在海内外的温州人的群体中广泛地传播,温州人称这是唱中的乡音。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传播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念跟传统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

温州鼓词是以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再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图景。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不识字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凡遇庙会集市、神佛开光

宗族修谱、家逢寿诞、婚丧嫁娶

而宇宙又蕴藏于世间万物之间

夏日纳凉、犯禁争端

鼓词艺人总被邀请至村中进行表演......

在简易搭建的舞台上

一张八仙桌,一把牛筋琴

一个圆竹鼓,唱词先生身着长衫

左手执三粒板,右手用竹筷击鼓敲锣

口中或描绘陈十四娘娘的斩妖除魔

或细述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说、唱结合

把各种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台下观众的情绪跟随故事情节发展

而不断地波动起伏,或开怀大笑,

或唏嘘一片,动情处潸然泪下者也不在少数

每逢村中“唱词”时

“走,听词去”

成为农村频率很高的问候语

村民们齐聚一地,欢声笑语

为单调的农业劳作增添许多生活乐趣

可以说,鲜活于民间社会中的温州鼓词

是滋补和充实温州民间生活的重要精神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