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在哪里?
甘孜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雅砻江上游。位于东经99° 08′-100° 25′,北纬31° 24′-32° 54′。“甘孜”是寺庙的名字,意思是洁白美丽的地方。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因弟子霍曲江翁朋措在此创立的第一座格鲁巴寺而得名。上下千年,从古到今,甘孜有“天时”“地利”,山川秀美,英雄辈出,人杰地灵。康定、成都、青海、西藏、甘肃对外相连。作为康北的交通枢纽,历来商贾云集,商业繁荣,不愧为康北的经贸中心。甘孜地域辽阔,土地肥沃,牧场无边,水草丰美,五谷丰登,肥羊在马庄,被称为“雪域明珠”。
藏语“甘孜”意为白色、美丽。那里的自然风光秀丽,葛亮山、巴颜喀拉山、郭拉郎山、沙鲁里山巍峨环绕,雅砻江像一条绿色的丝带缓缓流过广袤肥沃的田野。这里风景优美,据说是藏区莲花花生大师授意的24座圣山之一,还有探险旅游的好去处神秘的扎日永康山,还有大通马草原的辽阔田园风光。
甘孜是个杰出的人。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的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书写了辉煌的历史,值得整个藏族民族骄傲。甘孜寺、大金寺、德贡布寺、东古寺等43座著名古刹,为甘孜这颗璀璨的明珠增光添彩。完整的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独特的寺庙建筑,民间建筑,藏画,手工艺品,古朴的民间舞蹈,文学艺术等。,尤其是举世闻名的甘孜踢踏舞,为甘孜打下了厚重的文化基础,堪称文化之都。
甘孜人才济济,群星璀璨。有格萨尔的传说和古遗迹。在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噶举派创始人杜巴、主张在霍尔木兹修建十三座寺庙的法王哲蚌寺昂翁彭措、著名爱国人士阿旺加措、著名宗教爱国人士格达五世,谱写了总司令与格达五世在甘孜县“军民拥军”的千古颂歌,还诞生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藏族将军——杨将军,诞生了第一位藏族医生——格尔木博士
当地习俗和惯例
觉安钦巴,意为“十五祭”,又称“酥油雕塑”。它是以酥油为原料,以人、花、鸟、兽、树等人和物为题材的高超手工油彩造型艺术,历史悠久。据传说,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文成公主嫁给第32代吐蕃赞普松扎甘波时,藏族人民在文成公主从首都长安带来的12岁佛像前献上一束酥油雕塑,以示敬意。从此,这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黄油雕塑早期以莲花为主,题材比较简单。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到各大寺庙,酥油雕塑的题材和工艺有了新的发展,成为藏区各大寺庙特有的高超的油雕艺术。
甘孜县酥油雕的制作在藏区是独一无二的。其制作工艺精美、精巧、逼真、多样,涉及人物、花卉、佛像、树木、鸟兽等。,而且它注重每年的内容翻新,形成各种形态的各种故事情节,这在藏区是一绝。
每年春节前一个月,制作黄油雕塑的艺人会用各种染料揉捏纯酥油,开始制作黄油雕塑。每年的第一个月的第15天,艺术家们将在寺庙大经堂前的院子里展示精心制作的黄油雕塑,这是一年一度的活动。这些酥油雕塑因其造型生动、表情逼真、图案新颖、色彩艳丽,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藏戏是藏族人民以歌舞的形式表达文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综合表演形式。它是在藏族宗教仪式、祭祀鬼神、民间歌舞、说唱表演等不同的艺术土壤上形成的。
一、藏戏的萌芽、雏形、复兴和普及过程
据西藏史书记载,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宗教——傻波教。从其内容来看,是一种万神信仰。活动主要是通过巫师作为神灵的化身,是沟通人神关系的中间媒介。巫师通过跳舞让神灵保佑众生,从而避免灾难。这样,各种祭祀、祈祷、巫术等仪式都向神灵祈祷,巫师自然就成了本博派举行宗教仪式和占卜祈祷的舞蹈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宗教的发展,进入奴隶制的藏族民间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与舞蹈相结合的“鲁”山歌和崇神默道的傻伯教“巫舞”,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娱神驱鬼避灾的“羌木”。总之,“羌木”是在西藏原始宗教“本博”巫师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民间民间舞蹈,向庆媚祈福,击鼓喧哗而演变而来的宗教舞蹈。
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的三宝·赤松德赞(公元718-785年)派大臣前往阿富汗,欢迎僧人莲花生大师进藏弘法。在羊年(公元779年),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散叶寺在山南建成。莲花生大师到藏后,大力弘扬佛教,极力融合佛教与蠢教,根据佛经故事将佛教教义与蠢波教、巫师祈福仪式、民间舞蹈相结合,改编为藏传佛教祭祀舞蹈的新形式。这种宗教舞蹈虽然带有浓厚的佛教仪式色彩,但却是当时各种思想感情和愿望的生动体现,是藏族民间歌舞和民间表演的原始代表形式。《莲花生传》中有记载;“翻译家(莲花花生)在散叶寺慈氏完成经书翻译后,长老们手持经书,绕着五子寺走了三周,排好队,戴上面具,随着鼓点起舞,点亮翻译过来的经书。”之后这个仪式就沿袭了下来,形成了现在西藏寺庙里举行的所谓“跳神”。藏族史《巴谢》中有记载;“藏族赞巴赤松德修建了散叶寺,莲花生大师率先运用了一种轨道乐器中的舞蹈来制服邪恶的灵魂。”这是藏族舞蹈“羌木”的开始。这些舞蹈的形式和内容记录在由迪思桑吉嘉措写的藏医书《亚瑟》中。在庙的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了“卓”、“陆”、“谢”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灵感;‘鲁’只是唱歌不跳舞;“谢”是唱歌和跳舞。“这时的演员都是和尚,有时还伴有诵经,形成了新的哑剧形式,念佛、祈福。
《萨迦族谱藏史》中记载:“木沟年间(1034),卓迪(今西藏萨迦寺附近)有一次大庙会。在各种杂技中,有许多巫师,28个戴着面具、拿着武器的女人,其他留着长辫子的女人打着鼓,她们跟着鼓跳舞,真是一派奇观。”也就是说,在十一世纪,以宗教崇拜和舞蹈为主的艺术形式中夹杂着各种杂技,出现了男女共舞的场面,出现了自由女性、巫师等戏剧人物。这进一步说明“羌姆”已经从单纯的宗教仪式发展成为一种既有魅力又有娱乐性的艺术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相传在14世纪,唐东杰博(1385-1464,后藏区的传奇人物)是藏戏的改革家和革新者,他将“羌姆”等宗教仪式从寺庙引入民间。唐东杰伯一心为众生谋利,决心在雪域河流中修建铁索桥。为了筹集修建铁锁桥的资金,他吸收了当时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表演,邀请了山南某贫困县的七位歌舞姐妹组成表演队。其中两个扮演猎人,两个扮演王子,两个扮演仙女,一个扮演钹。唐东杰博亲自执导节目,设计歌词,用寺中舞神的舞蹈形式,渗透到佛的本生灯中。七姐妹组成的“宾顿舍巴”是藏戏最早的白面派,它使过去单纯的舞蹈“羌姆”逐渐戏剧化,在哑剧情节舞蹈中开始说话、唱歌。随着表演手段的不断强化,这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逐渐脱离宗教仪式,形成了藏戏艺术的雏形,这一改革顺应时势,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从而使改革后的艺术表演形式更加大众化,彻底实现了藏戏从寺庙到民间的过渡,使其成为藏区世俗化的歌舞艺术。
第五代阿旺·洛绒嘉措建立甘丹坡章(当时的藏区地方政府)。西藏统一后,拉达克地区的歌舞队来拉萨祝贺。舞蹈和悠扬的音乐令他着迷,于是他挑选了一个12、13岁的男孩(小扎巴)到拉达克地区学习歌舞。V 0在北京会见清朝顺治皇帝时,经常参加宴会,欣赏乐观的剧目,受到汉剧艺术和宫廷歌舞的启发。第五代返回西藏后,在西藏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藏戏的内容和形式,使藏戏成为一种独立于宗教活动和各种民间艺术之外的一套独特的表演艺术。为了使藏戏表演专业化,V把演员从寺院中分离出来,成为专职艺人,组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藏戏剧团——觉木隆。同时,艺人使用的歌本由叙事体发展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形成了后来看到的表演“剧本”。随着西藏和山南藏戏表演的发展和普及,全国各地的专业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藏史记载,当时每年参加嘎夏组织的雪顿节的戏班有12个,从而形成了早期藏戏中的白面和蓝面两大流派。
二、甘孜藏戏的类型和起源
甘孜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能跳舞”,这是甘孜人能歌善舞的真实写照。这个县的藏戏表演很受欢迎。目前,该县藏戏可分为强木、拉姆姐、谢、夏卓四种,下文简述。1.强木:就是跳庙的意思。它是宗教意识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来源于早期藏族傻波教的祭祀舞蹈。八至九世纪,甘孜各教派羌族由西藏传入。跳神的时间和频率取决于各个寺庙的具体情况。地点一般在寺庙前的广场。它是一种有严格程序的舞蹈艺术。无论是动作的组合,还是队形的变化,每个寺庙都有一定的标准化程序,由专门负责舞蹈训练的舞者,根据舞入神的指导和自己的言行,代代相传。乐器主要有鼓、钹、长号、海螺、法国钟、唢呐等。鼓声是舞蹈中最重要的节奏指示,大致可分为驱邪、祈福、祝福、辟邪、祭祀娱神、与鸟兽共舞。2.协会:也称为“黑仔”。甘孜县境内有孔萨谢钦、中萨谢钦、格达谢钦、浪扎谢钦,其中以百里寺五世创立的格达黑仔尤为著名。起初,这种歌舞是用来祭祀死者,超度灵魂,躲避饥荒的。后来逐渐丰富了内容,在民间流传开来。演出时,没有伴奏乐器。跳舞时,男女两队围成一圈跳舞,相对而立。男演员抬起头,女演员低下头。沿着弧线,她边唱边跳,舞步矫健,带着“夏卓”的韵味。据说,格达-写了二十四首诗,并教演员演唱,从而形成了格达黑仔载歌载舞的独特民间舞蹈。3.夏卓:俗称“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最早是从西藏传入的一种舞蹈形式。大约300年前,甘孜寺和大金寺的僧人从西藏日喀则取经。起初,它主要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上师、父母、地方官员并祈求好运。夏卓传入甘孜之初,为寺庙所掌握。表演者都是男性,他们通常在每年的秋天表演。后来夏卓进入民间,没有时间和性别的限制。踢踏舞的数量没有限制,从一个人到数百人不等。表演时,舞者身着戏服但不佩腰刀,1串铃铛挂在脚上或腰上,增添音响色彩。解放后,踢踏舞继承和借鉴了业余和专业舞者的舞步,广泛采用各种舞步的节奏优势,形成了优美的舞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术动作,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甘孜踢踏舞”。甘孜踢踏舞1964应邀来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并获优秀节目奖;1980年参加全国农民业余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90,参加省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获表演一等奖;还获得了国家和县颁发的多项奖项。4.拉姆姐:即甘孜藏戏。-铁鼠年(1780)由西藏传入。当年,甘孜寺的阿巴扎仓加洛勒巴到西藏日喀则的嘎旦寺学习“炯巴”藏戏,带回了《尕尔》(祭祀舞蹈)的剧本和乐谱并制作了精美生动的面具,次年授予甘孜寺阿巴扎仓藏剧团学习的藏戏艺术大使。-铁狗年1790),甘孜寺第三代郎扎,重建戏班至巴克珠。-水猴年(1932),日加-接手剧团,演出藏戏《朗萨温博》。此后,藏戏在甘孜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解放前,每年7月至7月,甘孜寺举行大型佛事活动后,该寺的泽尼扎仓剧团和阿巴扎仓剧团分别演出藏戏3至7天。
甘孜藏戏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甘孜,藏戏是嘉庆节文化活动的必演剧目之一。甘孜藏戏不仅在县乡演出,还多次参加省内外演出:
1986年,甘孜州藏戏参加“欢乐谷的秋天”文艺演出。
1989年,甘孜藏戏受邀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舞蹈艺术”演出;
1990年,在甘孜州第二届文艺汇演暨甘孜州建州40周年庆祝活动中,甘孜藏戏表演队凭借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广泛好评。
1991 9月,甘孜藏戏参加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演出。
1993年8月至10年10月,甘孜藏戏表演队在北京八达岭等地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演出。
1994年甘孜藏戏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出;
1995年6月至165438+10月,甘孜藏戏在北京、北戴河演出。
1996年6月至10年6月,甘孜藏戏参加大连、自贡艺术节演出。
甘孜藏戏表演队每次都以其独特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受到了国内外、省、地、兄弟县嘉宾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大通马大草原位于甘孜县西北部,这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放眼望去,辽阔的草原就像蓝天下的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成群的牛羊就像点缀在它们身上的花朵,那种辽阔而悠远的美令人神往,流连忘返。除了美丽的风景,草原上还有著名的古寺奇观、神秘的宗教习俗和鲜为人知的民俗风情,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探寻。
首先,古庙的奇观
由于大通马地处川藏高原腹地,千百年来与外界联系甚少。因此,这里的宗教活动十分发达,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扎拉寺是大通马草原上的著名寺庙,是甘孜县十一座马宁寺庙中最著名的。该寺位于大通马区查龙乡政府,海拔3980米,距县城100公里,由甘大公路连接。
扎拉寺名字的由来是大通马有两条沟,寺庙建在支沟里的支沟里,故名“扎拉寺”,意为“支沟寺”。根据甘孜州藏传佛教寺庙的记载,在大通马有一座嘎甲圣山,圣山山顶上建有两座蠢庙(黑教)。一个叫德拉寺,一个叫扎饶仁扎嘎寺。后一座寺庙是由强波朗觉(卒于1130)弟子曲所建,当时的恩人是苏日古巴(蒙古族,苏日古巴家族后裔)。——五生哥猪年点了一把火(1287)。——伊西贡将扎饶仁扎嘎寺改为马宁(红色宗教)并迁至现址,命名为“扎拉寺”。此后,扎拉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寺庙建筑庄严雄伟。寺庙坐落在一片绿草如茵的沙滩上,金碧辉煌。寺内有一尊莲花花生大师雕像,高约五米,金黄色。大师端庄肃穆,微微一笑。雄伟的莲花花生大师雕像坐落在净土铜山宫;寺内还有一个密宗教习所,它的金色穹顶和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主殿周围有许多旗杆、祈祷室和寺院,寺院周围建有大量佛塔,散落着数百个牧民的帐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寺庙后面的圣山上插满了无数的经幡,它们被微风吹动,被旗帜猎猎,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令人肃然起敬。
2.红教的经典来源和教义特点:从经典来源来看,马宁教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因果报应”,也被称为口头传统,主要是根据自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以来翻译的密宗经典,在民间流传下来的世代相传或师傅带徒弟。另一个叫“马德”,也叫符藏。据说莲花花生大师等人在八世纪末将密宗经典埋于地下,数百年后才被挖掘并传授。奇教:马宁学派奉行的教义主要是0,主张人的身心是纯洁的,身心的本质是“远离尘垢”;多注意秘密,少注意明显,多努力修行,净化心灵-。在练习方法上很特别。他们习惯在深山密林中支起帐篷或者选择僻静的山洞独自修习秘法。他们练气功抓身心,养气健身,每个月少吃点,试图只靠嘴里含几粒青稞来维持生命的境界。此外,修行者还打算在隆冬的大雪和烈日下赤身露体,努力修行以心安理得地生活,摆脱各种欲望和心思,以达到零法的结果。
3.独特的佛事活动:大同市玛宁玛法教协会的内容,不仅有僧人集中在大殿念经,还有组织僧人跳神。神跳是一种说教配合经典内容的舞蹈。同时,它也是一项融合了宗教和民族习俗的节日活动。跳的和尚主要是年轻的和尚,事先在这个庙里受过专门的训练。有完整系统的舞蹈动作和准确有特色的舞蹈词汇。跳伞时戴马、牛、鹿、猴、大鹏鸟、狮子等家养动物和野兽的面具。每年6月10日至15日在大殿前跳舞,由寺庙的乐队伴奏。主要乐器有白螺、大号、迷你、唢呐、锣、鼓、钹。“桑东”在藏语中是烧香的意思。——6月10日至15日,扎拉寺热闹非凡,满山都是香烟。人们在蓝天上昂着头,面对着圣山,用柏树枝、青稞、酥油、大米、糍粑等东西点起了火。它的意思是向神献祭,祈求和平和好运。善男信女仿佛看到了神灵的威严和天地的庄严。此时此刻,神灵的力量似乎已经取代了个人的意志,人们在辽阔的草原上,在这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中,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藏传佛教中的神跳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种民间节日。每逢吉祥的节日,人们会络绎不绝地涌向寺庙,善男信女们会点上酥油灯,焚香拜佛,捐钱捐物给神灵以求好运。之后,寺庙会举办一场舞会,善男信女会静静地观看,身心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这个时候,随着剧情中善恶美丑的冲击,人们的心灵才会得到真正的洗礼和净化。在蹦蹦跳跳的活动中,年轻的男女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做爱,交朋友,成为了蹦蹦跳跳大会的又一大亮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宗教会议注入了新的内容。它不仅是一个宗教会议,也是人民喜爱的传统民族节日。
第二,什么维持和平?石堆、经幡和墙壁。
来到通马大草原,你会发现到处都是用藏语雕刻的石堆,藏语称之为“马”。是藏传佛教六字真言“阿玛尼八密”的简称。据说经常默念六字真言可以消灾避祸,一生平安。所以藏民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表达这个愿望,从而形成了藏区到处都有甘露石堆的宗教景观。为了祈求平安,人们会主动雕刻摩尼石,并堆积起来。就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虔诚信徒的积累,堆得越来越大。平时人经过桩时,要主动加石头,念六字真言,从左往右绕几圈。可以说,玛尼石已经成为藏族人民从事日常佛教活动的场所。经幡:在大通马大草原深处的青山里,经常可以看到无数经幡飘扬在圣湖清溪岸边。尤其是扎拉寺后面圣山的阳坡上,有上万面经幡。嘉仁堂内这些围在经壁上的经幡,都是用牦牛绳或尼龙绳支撑着,几十层覆盖着经幡的环绳紧紧的围在经壁上,形成了一个由经幡组成的大金字塔。在辽阔的草原上,这样一个飘扬着经幡的庞然大物的出现,自然震撼了游子的心情。如果你来这里挂一面祈祷旗,你会为自己许下一个祈求和平的愿望。站在城墙或圣山的经幡下,人们似乎能感受到一种神秘力量的存在。
三、灵魂升华的地方——台湾
——其来源不同,一般认为是生命奉献的表现。——台湾是藏人死后举行葬礼的地方。-平台一般位于山的阳坡。周围没有特别的标志,是生命的最后一站,逝者必送于此。——他们会念经,为死者指明上天堂的路。很快,秃鹫作为神仙的化身,就会成群结队地飞来,吃光死尸,然后飞向遥远的天空。据说这样可以把死者带入天堂,让他们的灵魂进入来世的领地。但是,大通马的露台和别人不一样。梯田位于扎拉寺南端,1 km外,距山脚350多米高的一片绿色山坡上。茂密的草地和野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空灵宁静,庄严肃穆。这里的经幡是藏区最高的,密密麻麻,重叠着,遮天蔽日。条形的摩尼经壁,金字塔形的经幡,佛塔,仿佛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震撼,一种今生到来世的想象。这是游牧文化的古老遗产。
第四,服装
牧民的藏装一般都有长袖、宽腰等特点。根据材质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藏袍、毛皮藏袍、布质藏袍三种。毛皮藏袍用老羊皮鞣制而成,缝制的皮衣叫“扎巴”。女式裘皮大衣的下摆装饰有三种图案的刺绣,刺绣中镶嵌有红黑平布。穿裘皮大衣时,应穿一件半高领、斜开的缎缝衬衫,多以紫、棕、黄、白缎为主。腰间系红色长茧丝,背后打一个结,腰带侧面系一个嵌珊瑚的银乳钩。奶钩最早是作为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装饰品。羔皮藏袍是将羔皮鞣制后缝制而成。一般服装表面都是用红、黄、绿等颜色的锦缎制成。这种缝制的藏袍叫做“查日”。女子藏袍镶水獭皮边。男式藏袍边为虎皮或豹皮。看起来美观大方。布藏袍有单、夹两种,可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更换。皮带系好后,腰部形成一个大口袋。内衣搭配一件白色或者其他颜色的衬衫,天气暖和或者工作的时候,把袖子系在腰上非常方便。牧民和妇女在夏天戴宽边帽。冬天一般戴一顶狐皮帽,呈圆柱形,后面开叉,帽檐上翘,露出皮毛,顶部用彩色缎子。戴上后,显示草原牧民的洒脱。牧区妇女通常将头发梳成数百根细辫子,用黑色丝线连接,并用玛瑙、琥珀、珊瑚、松耳石等珠宝装饰。
动词 (verb的缩写)规定饮食
牧民通常会吃糍粑、酥油、牛奶、酸奶、牛肉、奶渣等。茶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饮品,每顿饭都少不了。牧民好客,客人到了就能吃。用酥油汤、人参果、酸奶、糖、包子、藏式八宝粥、酥油茶或牛奶招待客人。遇重大节日和各种仪式,用新鲜酥油、人参果、黄糖组合成方块,用酥油做成各种吉祥图案,藏语称为“身”,作为招待和馈赠贵宾的珍贵礼品。
不及物动词民间体育赛事——赛马
每年赛马都是大通马最重要的群众娱乐活动。牧民认为赛马是避灾解难、保六畜兴旺、保平安的重要活动,都踊跃参加。赛马前,骑手们要牵着马绕着柏树堆跑三圈,同时诵念自己的愿望,喊“拉兹洛”和“塔希德勒”,以示祝福。骑手通常是十五岁左右的青少年。主持人——长者领着马匹和骑手们来到了赛马场的起点。他们排列整齐后,一声铃响,骑手们冲向终点线。赛马的前三名骑手将获得一条哈达和不同数量的大茶,其余骑手也将获得一条哈达以示祝贺并祝好运。——还会有骑马射击、接哈达等高难度动作的比赛。比赛期间,还将举行体育比赛,有牦牛舞、舞狮、摔跤、拔河、举重等表演。赛马是草原牧民展示勇敢的盛大活动。赛马期间,整个草原都会沉浸在热烈、吉祥、欢乐的气氛中。
七、美丽的大通马草原资源丰富。
大通马草原有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色苏塘,藏语意为“金盆宝地”,黄金储量丰富。马熊、狍子、岩羊、鹿、羚羊等野生动物也栖息在广阔的大通马草原,有“打狍子、捞鱼”的美誉。
2021年4月,甘孜县入选第二届全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4月,甘孜县在中国特色食品百强榜单中排名第97位。
2021和1,甘孜县被认定为四川省第三批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甘孜县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县(长征区(红二方面军)、长征区(红四方面军))。
2018年2月,甘孜县被列入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