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实验中学的办学特色

教研促教、科研强校,构建成功教育的动力机制。

作为江门市区的一所普通中学,生源条件并无过人之处,但自1995届毕业生首次参加中考以来,江门市实验中学的升学成绩指标连续多年在市区同类初中中名列榜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该校选手也频频载誉而归。近三年就有116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19人获省、市级奖励;蓝鹏同学还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宋庆龄奖学金”二等奖;办学效益日渐优化。

(1)确定科研兴校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教学研究

骄人的实绩源自扎实而富有创意的教学科研工作。着眼于学生主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建立了“校长领导----教导处管理----科组落实----个人完成”四级科研管理网,形成了个人、科组、校、市、省、国家多级塔式教科研体系,实现“科科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在坚持实施“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的分层次教学实验的同时,在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和江门教育学院何进军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该校又开展了“在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生人格与认知协调发展及其教育模式的研究”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综合实践课程研究,通过指导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走向成功所必备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全校各级课题***41项,其中国家级重点课题2个,省市级各1个,学校于2002年被指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创新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研究实验基地”。如今,从学校校长到各科组教师都参与到教学科研之中,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中教学”的浓厚学术氛围。近三年来,该校教师有6人获得省、市科研成果奖,有128人次发表或获得省、市论文奖励,李校长和冯洁文主任先后被评为“江门市先进教育科研工作者”。

(2)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多渠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该校通过多种措施促进教师钻业务,强素质。注重教师教学观念的切实转变,在扬弃“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的基础上,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和校内骨干教师作辅导讲座、专题报告、理论学习、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千方百计地引导全体教师牢固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的现代教学观,并用以指导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实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该校学生身心发展和初中各科学习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一是灵活的选择和增添教学内容。基于“教育必须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新课程观,在认真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学科实际增补了大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如:史地生科组合编的校本课程教材《美丽的江门》,即使学生从自然环境、人口资源、名人古迹、工农与交通等方面了解了江门,又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真挚情感。二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教学内容的确实、教学方法的选择到评价方式的设计,指导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如生物科组与江门环卫局合作组织“江门市垃圾处理及环保问题”的调查,以其建设性研究结果赢得了环卫部门的由衷赞许。三是既注重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人格的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在大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的同时,时时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3)活化第二课堂,强化素质教育成果。

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漫长人生道路中的一段。学校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着眼,以塑造一个个个性鲜明、人格健全的人为根本目的,组织师生开展多姿多彩的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辅导,***开办了艺术类、文体类、科技类等第二课堂小组28个,为发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开辟了广阔的园地。课外活动“三保证”,即保证时间、保证经费、保证质量。活动内容五彩纷呈,涵盖学生兴趣的方方面面:有激发创新精神、探索学科整合并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环保标语大比拼”、“美术手工绘画作品展”;有充分展示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航空模型比赛”、“电脑网络比赛”、“机器人比赛”,有培养创作人才的文学社活动,锻炼英语会话能力的英语小品表演,有寓游戏和竞技于一体的象棋围棋培训……由于第二课堂紧贴学生现代生活实际,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精神,学生积极参与,从活动中尽情品尝成功的甘甜。在全市航模比赛中,该校选手连续五年名列第一;近三年,在各类计算机竞赛中有8人获得省级奖、13人获市级奖;该校王溯同学在2002年全市英语讲故事比赛中,勇夺第一名;吴俊明同学获省青少年围棋赛第二名、市第一名。在广东省华附新世界杯中学生创意物理实验设计展评中,冯嘉雯、吴颖珊、庞晓欣的作品“自制‘示波器观察声波’”荣获二等奖;赵汝章、黄永峰、徐嘉、朱剑鸣的作品“报警灭火器”荣获三等奖;陈维冰、凌杰老师荣获指导教师二等奖。

(4)着眼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注重科研的指导性和前瞻性。

在追求教改科研的指导性方面,学校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该校开展的“初中生认知与人格协调发展及其模式研究”和“分层教学”实验,就是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实施的典型范例。这两大课题针对该校生源参差不齐的实际,将学生按实际水平分为几个层次,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中优生提出更高要求,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并重,知识智能训练与健全人格塑造并重,是各种类型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以发展。

在注重教改科研的前瞻性方面,该校突出了教科研的开放性、超前性和创新性。国家级课题“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技术与课程整合”就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信息论、主体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探索怎样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进行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现代技术日益普及的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和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特长育人,为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搭桥铺路。

本着“不求人人上重点,但求人人有所发展、有所进步”的成功教育思想,“以引导学生追求多方面成功为目的”的特长教育一直是学校办学育人的主旨。该校以传统的“艺术、体育、计算机、航模”四大特色专项构成特色板块,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该校先后与江门市少儿芭蕾舞团和江门市爱乐合唱团合作,创办了芭蕾舞专业特长班3个,合唱专业特长班2个,还开展了扬琴、合唱、舞蹈、艺术陶瓷、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兴趣小组。在切实抓好音乐、美术教学常规的基础上,该校摸索出“一节三展三定五结合”的艺术教育之路。“一节”即每年一度的江门市实验中学艺术节,以文艺汇演、合唱比赛、美工评比等方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品尝成功喜悦的机会。“三展”即扬琴、芭蕾舞、合唱班汇报展演,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美术手工、陶瓷作品展示,为成功发掘学生艺术潜能搭建舞台。“三定”即定人负责,聘请专业舞蹈、歌唱教师任教;定时,每天活动课、晚修课为训练时间;定地,即保证活动场所。“五结合”即重点培养与广泛普及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定期展示相结合,观摩借鉴与开拓创新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扎实持久的艺术教育,使江门市实验中学学子犹如阳春花木般茁壮成长,艺术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人文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徐嘉莹同学获2000年省手风琴大赛二等奖,在2002年江门市(属下四市三区)首届艺术节上,该校的合唱、芭蕾舞和扬琴表演分获全市初中组一、二、三名,团体总分市直第一名。他们在市东湖影剧院、市政府礼堂和东湖广场舞台上举办了多场专场汇报演出,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远道而来的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教育代表团的由衷赞誉。该校艺术团作为江门市区初中的唯一代表队,参加了广东省第一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并获得省二等奖,合唱团也受到中国合唱家协会邀请,参加奥地利国际合唱节(后因“非典”未能成行)。其中扬琴班班长王甜甜由艺术爱好带动全面发展,被评为江门市初中首位省级“三好学生”,舞蹈班学生陈锐文品学兼优,被评为省级“小公民标兵”。

学生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中有8人荣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学生书画作品装裱一新后悬挂在校道走廊边,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交口称赞,既美化了环境,又让作者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还为更多人树立了效仿的榜样,有14人考上了艺术院校。

认真贯彻学校卫生、体育工作条例,在抓好“两课三操”的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学校闯出了一条“五三一”系列体育之路。“五”即田径、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五个特长训练队;“三”即确保早、中、晚三段训练时间;“一”即每年一度的体育节。建校十一年来,学校在市直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团体或男子、女子总分第一名八次,二、三名十次,培养国家二级运动员四人次;体育中考成绩八次获全市第一名。学校因此被评为“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此外,在省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连续三年获省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