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初中音乐欣赏课?
第一,从民族性的角度,教授和理解音乐的民族性。音乐具有民族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尤其是音乐欣赏教学中,也要注意从民族性中挖掘作品。有句话说,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是的,民族文化是音乐发展的源泉,也是音乐创作的基础。音乐作品中对个性的挖掘也应该源于民族文化。比如《赶集归来》就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它的作者是广西歌舞团的作曲家黄友宜。他亲身体验了几年彝族村寨的生活,根据彝族的曲调创作了这首歌。它优美欢快,具有民族特色,描写了今天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表现了彝族姑娘是美丽的,她们是满载而归的幸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欣赏到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我经常会选择比较、挑选国内外具有特定意义的作品,或者收集一位作曲家的作品,特别是中国的作品,让学生通过与外国作品的比较,了解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我国的民族特色,感受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音乐之美,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熏陶。
二、引导想象提高美感想象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飞跃。想象教学法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同样,在音乐欣赏课上,学生也可以运用想象教学法创造性地欣赏音乐。我们知道,想象是一种创造,一种心理活动,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拓展对音乐中旋律的想象。想象在音乐欣赏中非常重要。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欣赏,听完一段音乐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所以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欣赏。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作想象力,选择适合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作品,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描述性音乐本质上是场景的融合,比如歌曲《田园》、《凤凰里的鸟》、《天鹅》。这些歌曲伴随着许多地方。大家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场景下是多么的欢快和轻松。如果我们不用心去想象和感受情感,那么这音乐对你来说就没有味道。期刊文章在期刊图书馆进行分类和查询。比如,剧情音乐很容易引起听者的想象,甚至有些这类作品的片名也带有很强的剧情特征,比如《动物狂欢节》、《鞭打马匹为繁忙的粮食运输》等。,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快乐心情和音乐中人物的心情。再比如,抒情的音乐很容易激发听众的想象力。有些作品其实代表的是作者的心情,作者只是把自己的心情创作成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音乐会让学生借助音感展开想象,感受情感,如《蝴蝶夫人》等。
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整体感受法:通过音乐的因素,如高度、速度、节奏、力度、力度等。,要思考几个主题音调,音乐的整体布局,段落之间的关系等。,感受作品的朦胧美。进入角色法:把听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统一起来,把自己融入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和情境。听画结合:让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自己欣赏的作品的彩色画面,将音乐和画面融为一体。自由想象法:让学生自由想象。既然音乐是一种形式,想象就是无形的。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思考,把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不受作品解读和分析的影响,要鼓励学生模糊思考,自由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相互交流,提高欣赏能力,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
第三,联系表演提高音乐欣赏兴趣。在音乐欣赏中,我们不只是坐在那里听。其实音乐欣赏也可以伴随一定的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表演动作或加入一定的表情并演唱,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和水平。比如边听边跳,模拟表演,都是我在音乐欣赏课上常用的方法。边听边跳就是让学生听不同风格或时代的歌曲,根据他自己的理解,结合平时铜陵各民族的舞蹈动作,把音乐要表达的场景用应用表达出来。这样的表演有西班牙斗牛舞,采茶舞,从集市回来,红色女兵,天鹅湖等等。在听和跳的过程中感受音色、旋律、节奏等的美。模拟表演: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学生活跃,喜欢敲击乐器。学生可以根据交响乐的位置坐好,可以给每个人分配不同的乐器任务。为了更有效,可以在每个人身上贴上乐器的名字,然后选择一个同学作为指挥来演奏音乐,让学生来扮演音乐中的角色。当你从音乐中听到自己乐器的声音时,就要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乐器进行水平演奏。这个过程主要是要求学生区分乐器的不同音色,让他们知道乐器的姿态是什么样的,同时也要掌握整个作品的节奏和速度。这些都是在欣赏中用肢体语言表达感情,对作品理解的再创造。由于初中生形象思维发展迅速,逻辑思维逐渐发达,具有一定的心理文化基础,增加了欣赏课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开拓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拓展了艺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