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运动的主要问题
新村运动遇到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其中,果农、菜农占较大比重的汉城市郊和济州岛的农民收入最高。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也显著提高,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 新村运动在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遇到了种种难关,如新村运动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在城镇开展此项活动并不理想;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日趋严重;对乌拉圭回合以后开放农产品市场缺乏研究;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效益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没有更为有效的对策等。在这一期间,韩国的新村运动组织也组织开展过一些有效的活动,如“一区一社一村一品运动”、“农产品直销”、“城乡姊妹联系”、“文明市民和家庭活动”,以及敬老、环保、交通安全等活动 。 这些都无非是城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尽管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资金投入、科技教育、民间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有直接关系,但是农民通过新村运动树立的勤勉、自助、协同精神和意识仍鼓舞着韩国农民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主人翁意识和勤劳致富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新村运动不是一场政治运动(在法制政治体制下,不可能发生群众性政治运动),而是在农业萎缩、农村衰退、社会颓废的大背景下,农民得到政府、学界和城市居民有组织的支持和呼应而发起的自助、致富活动,也是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成功尝试和具体实践。
韩国开展新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12000多人参观、学习和取经,有些国家的总统、各部部长亲自带领考察团组学习、考察。中国农业部、中国农学会在绿色证书培训、科教兴村活动、农村科教扶贫、农村综合开发等项活动中,与韩国新村运动组织机构、全国大学教授新乡村研究会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交流与合作,邀请李秉东、李质铉等韩国大学教授来华指导,据2002年4月统计,在全国开展科教兴村活动的村庄已有3000多个。韩国在推进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与我国遇到的社会问题极为相似,韩国的新村运动发起过程、主要内容、社会效益及经验教训,对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和产业结构,研究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都会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