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

传统音乐

日本的古代音乐:日本人从5世纪到9世纪就有自己的音乐文化。虽然早期写绳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音乐没有流传下来,但根据考古资料和8世纪编纂的文献,如《古事志》、《日本国志》、《树叶集》等,日本人在古代就有自己的歌谣、舞蹈和乐器。在古代,5弦口琴比6弦口琴小。古代笛子包括竹笛、球形石笛和陶笛。豆豆美姑的肚子是圆柱形的。钟由金属、陶瓷和木头制成。当时钟既是乐器又是装饰品。都铎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通多的形制与中国的钟、都铎都不一样。古代日本的乐器基本种类齐全。进入农耕社会后,出现了最早的男女聚在一起跳舞的歌(也称歌)和巫的乐舞。

日本与外国的音乐和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与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朝鲜和中国进行。公元前,青铜器进口,出现了青铜祭司。5世纪下半叶至7世纪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新罗、百济、高句丽,在日本被称为“三韩音乐”。7世纪初,为了振兴佛教,圣德太子鼓励引进大陆音乐,并让百济的卫摩定居在大和樱井,教授日本少年(林西娅的第一弟子韩信斋文等人)词曲。又名,配以笛子、腰鼓和铜钹。7、8世纪,中国隋唐时期的音乐传入日本。701年,根据大宝法,在本部行政下设立耶鲁辽,主管日本传统乐舞称及外国乐舞。752年在东大寺举行的大佛开光仪式上,来自雅乐寺和各寺庙的数百名乐师和舞蹈演员表演了日本传统音乐和舞蹈,以及三韩音乐、唐乐音乐、三月音乐、临猗音乐和独罗乐。这说明日本已经开始出现职业音乐人了。

注:前四种模式是日本流行的基本模式。在乐谱中,白音是调式中的核心音。节奏分为固定拍子节奏(基本上是双拍子)和散板节奏。演唱和演奏方法各有独特之处,注重音色的微妙变化。

现代音乐

65438-0868年,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日本pop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日本迅速吸收欧美音乐文化,从而形成了“传统音乐”和“外来音乐”并存的局面。传统音乐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71年,取消了盲人专业组织,取缔了普及派,使筝乐和尺八乐得到了普及。源于盲僧琵琶的萨摩琵琶和朱倩琵琶,先后从九州进入东京,流传全国。在新政权支持下的宫廷雅乐逐渐恢复了活力,扩大了影响。20世纪20年代,由宫城道雄等人发起的“新日本流行音乐运动”利用日本传统乐器,借鉴西欧古典音乐作曲技法创作新歌,进一步发展了传统音乐。他的二重奏《春之海》(1929)由郑和早期作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创作的十七弦筝是当时传统乐器改革的一大成就。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作曲家们致力于用传统乐器创作现代国家音乐。其中,三木为日本器乐流派的发展和日本传统音乐的现代气息和生命力做出了贡献。以三木和永泽胜见为主席的日本流行乐队和由北原尺八等人组成的孟加拉四重奏乐队影响很大。他们的音乐实践给国乐界带来了一股新风,为弥合国乐与外国音乐的差距创造了条件。

明治时期最早传入日本的欧美音乐是军乐。1872年,日本政府开始引进欧美音乐教育制度,规定中小学要开设音乐课程;1879 10日本文部科学省音乐研究所(后称东京音乐学校,现称东京艺术大学音乐系)成立,由东京师范学校校长伊泽英树负责管理。从此,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和音乐教材的编写走上了轨道,专业音乐教育初具规模。以著名作曲家龙安太郎创作的校歌《花》(1900)和《沙漠之城的月亮》(1901)为标志,日本pop的创作在20世纪初产生了第一批成果。1912之前的日本流行几乎都是歌曲。大正年间(1912 ~ 1926),山田耕筰第一个创作了大型乐队编制的管弦乐《曼陀罗之花》(1913)。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外国音乐流派的创作,如独唱歌曲、合唱、器乐独奏和交响音乐,逐渐主导了日本的流行文化。新交响乐团,NHK交响乐团的前身,1927年2月开始演出。同年成立的全国音乐协会举办合唱比赛,促进了全国的业余音乐活动。二战前夕,共有270个团体加入该协会,中国有3800个管乐队。当时著名的作曲家有朱京三郎太和池内友次郎,自学成才的重视民族特色的作曲家,如丘吉、清治、松平赖泽、早坂文雄、伊芙布昭和菅原明。

二战期间,在军国主义的统治下,日本正常的音乐活动遭到破坏。从1938开始,外国音乐家在日本的演出被中断,各种音乐团体在1940被勒令解散。到战争结束时,演出团体、音乐学校、乐器厂、唱片公司等音乐组织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战后日本流行文化在创作、表演、欣赏、音乐教育、音乐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战后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人。团伊玖磨的民族歌剧《夜鹤》、芥川也寸志的《弦乐三章》和黛敏郎的《涅槃交响曲》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除了黛敏郎,还有其他一些作曲家积极吸收了现代欧美作曲技法,如伊野良郎、柴田南雄、精治珠京、计然汤仙、一柳慧、高桥佑之等,他们都是最早采用十二音体系的日本作曲家。被称为“日本的巴托克”的间宫芳生,利用日本民歌创作了《第一合唱》等著名作品;在国际乐坛,武满彻、松村祯三、三木、石井真木等人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在探索作品的民族气质和创作非西欧音乐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昭夫昭夫,三山宏司,野田圭佑,插花贤一郎,南鸿明,三知城章等。池袋友次郎手下的,都是60年代以后有着鲜明个性的杰出作曲家。总之,国际乐坛的各种创作倾向都被日本乐坛所吸收,这在日本作曲界有明显的反映。

1946之后,日本乐坛相继成立了日本现代音乐协会、日本音乐家俱乐部、日本演出联盟、音乐作家协会、日本作曲家协会等行业组织,维护音乐家的权益,保障各种音乐活动的开展。东京有10多个专业交响乐团,各种海外音乐表演团体源源不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机会。中国有60所高校设有音乐系,如东京音乐艺术大学音乐系、桐朋学园大学音乐系等,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音乐人才,对提高日本音乐家的国际水平、普及社会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