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思是什么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思是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非曲直,什么也不管不顾的蛮干行为。
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三七相乘的积为不祥之数,最早可能是谶纬家、阴阳家的用语,尔后经过长期演变,才成为今天“不管三七二十一”这样的口语。
如:《汉书·路温舒传》记载,路温舒跟他祖父学习历数天文的时候,他祖父就说过汉朝的“厄运”在“三七之间”。后来,张晏说这是指的“三七二百一十岁”,意思是说从汉初到汉哀帝、平帝要衰落了。
三国时代的陈琳作《神女赋》又有“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的话,意思是说,东汉建立210年,到建安时期要遭厄运了。虽然实际上这段时间不足200年,凑不成“三七”之数,但由此可以确知,那时人们已认为“三七”之积是不祥的数字。
太平天国起义发布《奉天讨胡檄》,也有“三七之妖运告终”的话。这一看法经过长期演变,人们逐渐总结出“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口头语。
?不管三七二十一典故
它源自战国苏秦。战国时期,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见了齐宣王,对他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犹豫不决,说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
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城便绰绰有余了。苏秦确实是个游说家,后来竟挂六国相印,联合抗秦。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全城不能达到每户都出三个男子当兵,有的人家只有女孩没有男孩。
即使有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所以苏秦的计算是即兴蒙一下齐宣王,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忽悠人,达到说服对方,鼓舞对方,使对方不再悲观失望,看到光明的前途,达到出兵抗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