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历史沿革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前身叶晚书店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7月1938日,在上海市苏州海宁路咸宁里11号,叶晚书店揭牌。从此,一个在战火中诞生、以出版音乐书籍为主的出版机构,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发展,为中国出版史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页。

叶晚书店经理兼总编辑钱君匋别出心裁地将爱国主义注入到小学活页歌曲、小学音乐教材、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小学图画教学法中,陆续投放市场,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种下了抗日救国的火种。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喜讯不仅让钱君匋欢欣鼓舞,也给叶晚书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钱君匋大胆公开募股筹资,将叶晚书店更名为“叶晚书店股份有限公司”。65438年至0946年,钱君匋在上海四川北路李斯达投资合作开办印刷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字和符号的排版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印刷厂迁址北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是公私合营关系。65438-0950,“第一届全国出版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新中国的出版方针、政策和方向——出版专业化、统筹兼顾、分工合作。鉴于书店的实力和优势,欣然采纳了挚友苗的建议:今后书店应以出版音乐类书籍为主,向专业音乐出版发展。钱君匋立即调整了原有的题目结构,音乐类书籍的比重逐年增加。“新音乐出版社”成立前,共出版了200多种音乐书籍。1953年6月,民营上海音乐出版社和教育书店合并为叶晚书店,在上海市卢湾区南昌路43弄76号成立了一家公私合营的“新音乐出版社”。1954 10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各方面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下,中国音乐家协会出版部和新音乐出版社在北京市东城区沟沿头33号联合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业音乐出版机构(8月更名为人民音乐出版社,1974)。赵巍是音乐出版社的第一任社长,孙珅是总编辑,张梅和钱君匋是副主编。人事、行政、财务归国家出版局领导,编辑出版业务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管。

1954 ~ 1965是音乐出版社的创作和出版发展时期。1956年,为满足记谱法和五线谱的出版需求,首次举办了画谱培训班,并招聘工作人员负责画谱五线谱作品。与此同时,一个符号排版研究所成立并迅速投入生产。1957全社组织调整,孙珅任社长兼总编辑,潘琪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张梅继任。设立了乐理、音乐作品、外国音乐、音乐期刊的编辑室和编辑室。1959年,由于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北京站”的建设,社址由东单沟岩头33号迁至和平门外西琉璃厂170号(商务印书馆旧址)。1963新增音乐字典编辑室,何士德主任。

从65438年到0966年,我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音乐出版社的业务停止了。后来一部分人被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朝内大街166号),机构被撤销,大量人员被转入“干校”进行“改造”。

1974年8月,因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人民音乐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务院决定恢复设立音乐出版社,更名为人民音乐出版社,隶属国家出版局(1978后新闻出版署直属)。

1975年,周成为学会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学会行政工作。

建制恢复后,“干校”下放人员陆续回到出版社。全社会从业人员增加到110多人,很快增长到200多人。图书出版机制不断完善,1976重建了独特的排版印刷工厂。

从1978开始,、、李、、戴、张先后主持人民音乐出版社社会管理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版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由纯事业向企业化管理转变,由纯生产向生产经营转变。

1983 165438+10月,北京翠微路2号人民音乐出版社大楼落成。

在“两个一”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的方针下,出版社既重视社会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在新的形势下,社会组织有了很多调整,包括成立了音乐教育编辑室,成立了经营管理部,成立了电教中心和电脑谱绘制中心,扩大自办发行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发行网点(200多个),成立了磁带复制厂,成立了以销售社会图书和谱为主的蔡华文化公司。先后出版了《音乐研究》、《中国音乐教育》、《钢琴艺术》等对读者产生较大影响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