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和古琴在音色上有什么区别?

一、外观差异

古琴

古筝

2.形成年代和名字的区别

在古代,“琴”即古琴,又称“七弦琴”、“七弦琴”,而“筝”则称为筝,又称“”。古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据史书记载,古琴的出现不迟于尧舜时期。郑的出现比秦晚,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500多年。

三。体积的差异

古琴更小巧,更便于携带。古琴一般长约1.2米,宽25至30厘米。

古筝比钢琴大得多。筝的大小一般约为1.6米长,40到50厘米宽。

4.字符串之间的区别

琴本来是五弦琴,汉代以后才定型为七弦琴。中间没有琴码,一根弦是复音,一直沿用至今。与琴同时代的多弦弦乐器是“瑟”,有25根弦,筝应该是在“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是12弦,唐代是13弦(日本现在还在用)。后弦的数量越来越多,我国现代筝一般已改为21弦,中间为弦码,一弦一调。

动词 (verb的缩写)声音和声音的区别

古琴入心:古琴音量小,音色重而朴实,能使人静下心来,放松心情。

古筝悦耳:古筝的音量很大,音色比较明亮华丽。

6.演奏方法的差异

古琴的演奏常被称为“拨弄”,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的基本手指有:勾、挑、擦、挑、握、断、打、挑。左手的基本手指有:阴、林、绰、朱等。右手拨弦,左手压弦时,可以用多种技法演奏,如前后摆动的“音”、“林”,上滑的“绰”,下滑的“注”,从而形成古琴独特的演奏风格。古琴音有散音、压音、泛音三种。

古筝常见的演奏方法是用右手的三个手指,即大、中、中指拨动琴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琴柱左侧调节琴弦的张力,控制和弦的变化,从而打磨旋律。筝的指法有很多种。右手握、劈、挑、抹、挑、钩、摇、捏,左手按、滑、搓、颤。?

七。符号的差异

古琴音乐有自己的风格。古代称之为“字乐”,唐代称之为“减法乐”。

古筝古代用“宫池记谱法”,现在用简谱和五线谱。

八。历史传承的差异

古琴有大量代代相传的古乐(例如、广陵散、潇湘、、梅花三弄、平沙雁、阳关三叠、酒鬼等。).仅在明清时期,就有150多首乐谱以古琴“减字谱”的形式出版,历代古琴专用乐谱有三种。

古筝的古谱很少,《渔舟唱晚》等少数古曲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作品。近现代的古筝演奏家和作曲家创作改编了流传甚广的古筝曲,如著名的古筝曲《山流水》、《秦桑曲》、《寒鸭戏水》、《西楚霸王》、《临安遗风》、《瑶舞曲》、《春江花月夜》等。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民间藏家都有数百件唐、宋、元、明、清的古琴传世,仅唐代的古琴就有近20件,其中一部分还可以用来演奏。而郑的传世物件极为稀少,展品多为以出土文物为蓝本的仿制品(已不能演奏)。这是因为古琴板更厚,有漆胎保护,制作工艺更精良复杂。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使用寿命可长达数千年。但郑的器面、器底、器壁均较薄,无漆胎保护,使用寿命较短。这就是“只有千年古琴,没有百年古筝”这句话的由来。

九。学习难度的差异

从琴和筝的初级曲目入手,几乎很难。到了中级曲目,手指的速度和力量明显更高,技术上练习难度很大。因此,古琴在技术上的学习难度更大,而在意境的表达上,古琴一直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道家乐器,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需要古琴演奏者的知识素养的长期积累和了解,才能深入到琴中去。

关于古筝:

古筝,又名筝、,位于中国弹拨乐器之乡,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晰,表现力丰富。古筝的外形是一个长方形的木制音箱,弦框“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排列五个音。最早有25弦古筝(分为古筝),唐宋时13,后增至16、18、21弦。目前最常用的规格是21串。

命名:

一个是喜欢它的音色,一个是两个人争乐器的故事。

历史:

古筝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就有了,用于原始的舞蹈音乐中。

汉代,琴身加5弦。唐朝初年(公元7世纪)有轧筝的记载,证明它是由弦乐器变为弹拨器,发展到13弦,接近现代筝的雏形。南宋时,轧筝更名为“钱”,7弦筝和13弦同时使用,而13弦筝多用于民间。清朝以后,13弦筝代替7弦筝被广泛使用。

钢琴体:

筝的琴身是一个木制的空盒,呈扁长方形,面板有弧度。绳子的两端在山口上,左边的山口是S形的,右边的山口是直的。左边是筝尾,或称凤尾,它有一个固定琴弦的弦钉,右边有一个调节琴弦张力以控制音高的螺丝;中间有一个叫燕竹的琴码来支撑琴弦,琴码也可以通过移动来调音。琴弦数量因地区而异,最常见的是21弦琴,还有16弦琴、26弦琴等。因流派不同,有尼龙钢弦、钢弦、丝弦。

古筝的高音弦离演奏者最近,低音弦在最外面,从里到外称为1弦到21弦。21弦古筝通常按D大调五声音阶定弦,左手按琴码左侧弦才能升弦;在现代多模态(或无调性)音乐中,不同的特殊风格是通过特定音阶的设定来实现的。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