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如何理解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欣赏各种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理解音乐的过程。在对音乐的感知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包括音乐元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和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在培养这些感情的同时,学生的人格和情操也是可以培养的。

比如《哨子与狗》,音乐用模拟的方式让音乐产生直观的听觉形象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我看到很多同学对着幽默活泼的音乐旋律随意摇头、扭动身体。他们仿佛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快乐地吹着口哨,心爱的狗狗摇着尾巴,跳来跳去。我不禁被学生们的音乐感受力所感动。

音乐欣赏不仅要把学生局限在室内学习,更要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体会音乐在自然中的存在。比如我们出去郊游的时候,带领同学去森林里散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高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音乐吗?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跟着这美妙的自然声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和生活的美好,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音乐欣赏中的想象音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驱动着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的想象力是灵魂的一把钥匙,通过它可以创造性地发挥灵感。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必须摒弃一些单调、枯燥、乏味的内容和模式,必须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氛围、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

比如在欣赏《丰收之歌》之前,我让学生想象秋天的景色,然后播放丰收场景的flash。学生们看到,地里的庄稼都熟了,人们忙着收割,果园里的甜果挂满了枝头,人们忙着采摘,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成熟水果的芬芳,脸上露出秋天般灿烂的笑容,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次欣赏歌曲时,同学们迅速进入歌曲的意境,愉快地进入歌曲欣赏,并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体验秋收的喜悦。

在音乐欣赏中表现音乐

小学生,尤其是大三学生,天生活泼爱玩,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就要根据幼儿积极、善于游戏的心理特点,把音乐欣赏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欣赏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生动具体,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把听、看、触等感官活动与体育、歌唱、表演、游戏、舞蹈结合起来,使其走出座位。让他们不仅用嘴、用手、用脚,更要用脑,跳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和表演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可以更好的表达歌曲的内容。例如,《快乐苏诺》是由彝族民间音乐改编的弹拨乐合奏曲。在享受教学之前,我让学生听音乐,谈论他们学到的东西,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然后给学生播放一些彝族的歌舞,激发他们热爱彝族音乐和歌舞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们穿上彝族服饰,戴上头饰,扮演彝族孩子,随着音乐欢快地起舞。游戏表演顺利愉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这种欢快、热烈、轻松的民乐。

有一次,我一边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一边让学生编排舞蹈动作。班里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虽然他们有些相似,有些不优雅,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他们,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努力,是他们自己的工作。作为老师,我们要精心培养,精心培育,让播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的创意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合作探索、勇于创造是创新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