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I接口简介

乐器数字接口(MIDI)是一种工业标准的电子通信协议,它为电子乐器和其他演奏设备(如合成器)定义了各种音符或演奏代码,允许电子乐器、

电脑或其他演出设备相互连接、调整、同步,可以实时交换演出素材。

MIDI不传输声音,只传输音调、音乐强度等数字数据,音量、Tik Tok、平移[1]等参数的控制信号,以及设置节奏的时钟信号。在不同的电脑上,输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Yardino半导体公司编解码器的用户和创新技术声卡的用户最明显)。

MIDI广播控制协议(MSC协议)是MIDI的工业标准,由MIDI设备制造商协会在1991制定。它允许不同种类的媒体控制设备相互通信,并且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可以显示现场显示控制的功能和娱乐应用。与音乐MIDI一样,MSC并不传输实际显示的媒体,它只是传输有关多媒体性能的数字信号。

现在,几乎所有的音乐录制都使用MIDI作为关键的开放技术来录制音乐。此外,MIDI还用于控制包括录音设备在内的硬件,如舞台灯光、效果踏板等高性能设备。最近MIDI已经渗透到手机领域。MIDI用于播放支持MIDI的手机铃声。MIDI还可以为一些视频游戏和电脑游戏提供背景音乐。

MIDI标准是戴夫·史密斯工程师在1981的一篇论文中向音频工程协会提出的,MIDI标准1.0于1983年8月发布。

MIDI使计算机、合成器、声卡和电子鼓乐器能够相互控制和交换信息。虽然现在电脑的声卡;它们都是MIDI兼容的,可以逼真地模拟乐器的声音。事实上,声卡的MIDI合成器在历史上造成了可疑的音质,损害了通用电脑作为MIDI乐器的形象。这是因为MIDI规范本身和声卡显示的音质没有关系造成的。

MIDI几乎直接负责将“合成器墙”现象带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摇滚音乐会上,当时音乐键盘表演者有时会躲在各种乐器库中。在MIDI之后出现的许多合成器都是以19英寸机架版本发布的,它使表演者能够从一个独特的音乐键盘控制多个乐器。其他MIDI的重要作用是硬件和基于计算机的音乐音序器的发展,这些音序器可用于录制、编辑和重放演奏。

许多音乐文件格式都基于MIDI字节数据流。这些格式可以说是电子乐器正在看的电子乐谱,所以通常一个文件只需要几个10kB,就可以让电子乐器演奏出一首非常完整的曲子。

1982期间,国际乐器制造商协会的十几家厂商(主要是美国和日本厂商)聚在一起各抒己见。会议采用了美国时序电路公司的大卫·史密斯提出的“通用合成器接口”方案,并将其更名为“乐器数字接口”,简称“MIDI”,并向世界公布。1983年,MIDI协议1.0版本正式制定。从此,所有商用电子乐器背后都出现了几个五孔MIDI插座,乐器之间不再有“语言障碍”。再加上配有MIDI接口的电脑,组成了一个更加繁荣的电脑音乐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