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道德与生活”和“道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概念是“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化中的道德教育”。课程理念通过高度整合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目标、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者自身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态,使内容设计呈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道德与社会;生活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社会化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已经三年了。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道德与社会》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体现了德育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注重灌输,忽视学生的社会生态和学生的个体特征。通过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兼顾教学内容和目标、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因素,构建系统结构,使小学德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模式。
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模式和呈现形式
多元化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看待知识、情感、能力的培养目标,拓宽目标,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探索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融入目标,重组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与知识、情感、能力的总体目标相融合,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要素。倡导以学生生活体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化特殊学校。课程以儿童社交生活为主线,以儿童网络音乐的体验范围为选择。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我们采取“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学校生活的基础上,从空间上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出发,向家乡、社区、国家、世界扩展;以现在为时间上的一个点,延伸到过去和未来。同时,为解决以往教学中知识分割、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方面选取内容要点,以依托表面、融合内容的过程和方法组织教学内容,穿插在各种主题情境和话题中,并不完全强调每个主题情境和话题内容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强调儿童可以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能力,掌握相关社会知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学习者因素与全面交叉和螺旋式教学内容的动态整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反对盲目的外部知识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从而达到总体目标。学习者不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学习者不仅具有知识、情感、能力等完整的多维素质,而且是社会生活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已分别在图1和图2的剖视图中说明。但是,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简单的结构。个体知情能量的发展是三者相互作用、整体推进的结果。这个提升过程就是主体处于一个不断扩大、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伴随着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逐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整合了图1和图2所示的内容。在指导建构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先易后难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不同内容之间相互融合、高度整合,同一内容从直观到抽象螺旋式上升。
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聚焦儿童的社会生活,使生活化、社会化德育的最新理念按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全面交汇、螺旋式上升”的思路体现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比同时期同类课程更加优化的全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