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的音乐唱腔是怎样的?

五音戏的音乐唱腔包括悠板、散板、鸡刨爪、二板等4个主要板式,有莲花、落豆歌、哭迷子、哭鳔黄、娃娃腔、太平年、茉莉花、锯大缸锣鼓秧歌等固定曲牌。

由于几代艺人的不断努力,五音戏的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很多新的板式及曲牌,极大地丰富了五音戏的表现力。五音戏的音乐唱腔在新编现代戏及改编名著方面尤为突出出,并得到了专家及观众的认可。

音乐唱腔中的悠板俗称“慢板”,是五音戏的基本板式之一,其基本的乐段结构有两个乐句组成,有较强的呼应关系。分为慢、中、快三种,以宫调式为主。

慢板,舒缓柔婉,长于抒情;中板,流畅轻快,适宜倾诉、颂扬;快板,快捷紧凑,多用于表白、明辨等场合。

中板、快板也称为“流水板”。一个完整的悠板唱腔都是起于板,落于板,如果句词落在尾腔的眼上,则必然是在唱词中增加了衬字的缘故。

音乐唱腔中的二不应也称“二板”,为一板一眼。用较快的节奏演唱,实际只有一板,有时又称之为“流水板”。是老生、小生、老旦、花脸、娃娃生、丑行、花旦所常用,其节奏明快,近于吟诵,叙事性强,调式有“宫”、“徽”两种,以宫调式为主,有时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分解成紧与快两种唱腔形式。

一段完整的二板应唱腔,都遵循着起于眼而落于板的演唱规律,像似于流水板的快二板应则多变为闪板起眼上落的板式规律。

音乐唱腔中的鸡刨爪是属于有板无眼的快节奏唱法,起住板灵活多变,善于表现激昂、爽朗的情绪,与其他板腔易于配伍,是五音戏的常用板腔之一。这一唱法与悠板、二板应有着十分相近的关系,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已不少于4个乐句的结构规模组成一段唱腔。

板式规律以一板为一个节奏单元,每句唱腔不少于4板,唱词是10字句的,唱腔所占板数都在10板以上。特点为板起板落,闪板起腔,落音也必须在板上结束。其唱腔结构的另一个特点上下两句基本对称,前后两番基本对称。

音乐唱腔中的散板,在表达人物感情时具有特出的功能。它的曲调可以是一个较长的乐句,具备导板的性质,之后,通常要与后边的上板唱腔紧密连接,可以很自然的出现在有板眼的唱腔之首,为散起而后上板,也可以出现在有板眼的唱腔之尾,成为板住腔收,还有的出现在唱腔中间。

这一种功能必须是紧接新板,使整段唱腔得以发展,更重要的是散板作为一种独立的板式,可以单成唱腔,发挥特有的表现作用。

散板虽然节奏自由,却也分为有板和无板两种,即所谓的“散板”“有板”和“散板无板”,如紧拉慢唱,伴奏就必须要服从演唱,无板的散板唱腔,主要是依靠演员来掌握节奏。

唱词是戏曲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与戏曲中的道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剧中人物交流思想、抒发感情的重要工具。当唱词和音乐结合形成唱腔以后,就用来代替剧中人物说话。人物可以通过唱直接地向观众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而起到推动戏曲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戏曲唱词都有着自己的结构规律,在戏曲界泛称为“辙口”,在京剧上则系统的分为“十三辙”,即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13个韵部,这是戏曲唱词的***性。在戏曲当中,无论是曲牌体还是板腔体的唱词,都是遵循这种韵律规则来进行创作的。

唱词的发展。五音戏是流行在胶济铁路线两侧的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其流行范围在济南以东,青岛以西,惠民以南和临朐以北的范围内。从当初的秧歌腔发展到现在的五音戏,历经近300年的不断完善,逐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板腔体的戏曲剧种。

从存留下来的剧本来分析,萌芽时期的五音戏的唱词是以民歌体和俚句的形式出现的。就民歌体和俚句的文学价值来讲,是流行于民间的、基层的顺口溜,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后来,由于受流行区域范围的制约,加之演员们用方言口语演唱,所以,五音戏的唱词结构在保持唱词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又掺入了以淄博、济南、潍坊、滨州等地的地区方言,形成了五音戏的语言特色。这就是五音戏之所以能够受到鲁中地区的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欢迎,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初的五音戏的演唱,没有一定的剧目,更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哼唱形式,是周姑子的一种倾诉哀怨的发泄方法。由于它的旋律优美,行腔简便而又哀怨动听,便于接受,逐渐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

在广大农村,村民每逢耕作打晒之际或农忙之余,一边劳动一边哼唱,还编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曲调,并随时又加入一些即兴创造的简单的生活故事,使得表演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只不过当时的唱词多以顺口溜的形式出现。

后来随着唱腔的不断完善,许多穷苦艺人便以此谋生,唱门子、唱地摊、盘凳子为当时主要的求食要钱的谋生手段,从而形成了五人班的演唱形式。

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号称五人班的周姑子戏在剧目、唱腔、表演、服装道具以及演职人员的配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音乐已由原来的民歌小调,发展成为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表演方式,逐渐脱离盘凳子而向舞台表演的形式发展,剧目也随之丰富。

在此时的五音戏,为了迎合基层观众的需要,唱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多以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家庭伦理道德,尤其是妇女在当时社会的命运为主题。唱腔念白以演员的乡土语言为主,使得群众语言丰富,口头文学性强,地方色彩强烈,深受群众喜爱。

唱词的特点。五音戏剧词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主要以反映乡村风貌和儿女情长。这些剧词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唱词主要特点还有一嘟噜一穗、吊胃口、边唱边说或者边说边唱,以及唱词不固定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