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分析[音乐教育方法分析]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看似是人的微观教学,属于人的情感世界,却对人的宏观成就和成长,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提高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生动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教育通过情绪的培养和调节来丰富人的情感,把欲望、感情、冲动、情绪培养成完整健全的心理素质;无数精品音乐作品以真善美激励着人们;在音乐方面的练习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可以培养勤奋、顽强的意志和毅力;音乐教育中的合唱与合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的时候,他会积极、主动、执着地去探索。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一般来说,学生经常喜欢一个老师教的科目,因为他们喜欢他。如果每个老师都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快乐幸福。那么这种魅力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一点点进步,善于用慈祥的目光、细微的动作、亲切的态度、热情的表扬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就会热爱和尊重老师,爱上你教的课程。如果学生对一个老师没有感情,师生关系不和谐,就不会对这门课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就会被压制。
此外,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他们的道德和精神需求,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进行欣赏、品味和思考,并从各方面得到启迪。教师也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用最简洁、最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让所教的内容成为师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精神会丰富,思维会灵活多变,流畅。
第三,音乐教育的方法
音乐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掌握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对艺术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美育。这种审美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引导学生感受结构之美
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也有很大的影响和熏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根据所教的内容设计一个独特的开头。比如欣赏民族器乐《翻身的日子》这一课,先唱一首《翻身的路》。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会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入美好的境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结局也很重要。不要虎头蛇尾,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引导学生感受氛围之美
气氛是指笼罩在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创造课堂气氛之美,与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乃至言谈举止都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控制课堂,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突然提出一些往往是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能够圆满地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心理就会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比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右端写上张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画,再在录音机上放出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让自己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综合环境中快速进入艺术欣赏的世界,汲取艺术的营养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和交流信息的媒介,在教与学的交流中起着直接的作用。注重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师生交流的第一要素。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喜爱和积极的情感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具有控制和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因此,音乐教育要想使其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应该注重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