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立斯多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精通欧洲古典音乐的罗曼·罗兰以其天才的灵感和笔迹创作了一部关于音乐家的小说——约翰·克立斯·多佛。这部作品几乎各个方面都渗透着音乐性,就像一部壮丽的交响乐。

作者总是以音乐家的精神状态来揭示主人公的情感领域和内心世界,人物性格也渗透着音乐的节奏。小说的主人公约翰·克里斯·多佛从小就对音乐特别敏感。他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自然界的一切只要一接触到他就会“化为音乐”。这种无处不在的音乐在克里斯托弗心中产生共鸣。对他来说,家乡流动的莱茵河变成了一首优美的音乐:“波涛汹涌,急速的节奏轻快热烈,多少音乐随着那些节奏上来,像藤蔓绕着树干翱翔:有清脆的钢琴声,有忧伤的小提琴声,有缠绵的笛声……”这是典型的描述。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一种音乐感。

更令人惊叹的是,罗曼·罗兰凭借自己对欧洲音乐的渊博知识,在作品中插入了许多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真知灼见。通过他的评论,人们可以领略到博大精深的欧洲古典音乐的真正魅力,从而打开人们心中通往音乐殿堂的优雅之门。

因此,罗曼·罗兰的《约翰·克立斯多佛》是一部原作。被很多评论家称为“音乐小说”。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的独特创作融合了音乐和小说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具有无穷的魅力,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著名的音乐艺术史学家、音乐评论家和音乐传记作家。这位举世闻名的和平主义进步作家,1866年出生于法国克莱姆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罗兰五六岁的时候,从热爱音乐的母亲那里获得了对贝多芬的理解,接受了音乐的启蒙教育。在大学里,他主要学习文史。由于对社会未来的怀疑,青年时代的罗曼·曼兰犹豫不决,痛苦不堪。22岁时,他给早已闻名于世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写信,诉说内心的痛苦。起初,他并不指望托尔斯泰会从这个初出茅庐的学妹那里给他任何答复。但令他惊讶的是,他很快就收到了托尔斯泰数十页的亲笔回信。他鼓励罗曼·罗兰为人类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他说:“团结人的都是善和美;凡使人分裂的,都是恶和丑。”年轻的罗兰受到了大师精神的极大鼓舞。在人格和知识方面,罗兰看到了人类的典范。

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罗兰从戏剧入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94年,一个叫德雷福斯的犹太船长被诬告叛国,被判终身监禁,在法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65438年至0898年,罗兰以“神圣正义”为笔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剧作《狼》,旨在为德雷福斯辩护。因为他意识到戏剧是直接影响群众的最好方式,既能批判当下的弊端,又能激励行动。于是他写了一系列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戏剧,统称为“信仰悲剧”和“革命剧”。

20世纪初,罗兰写了一系列名人传记,如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甘地等,表现出他感到世界越来越糟糕,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英雄和伟人身上,暴露了罗兰思想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罗兰致力于小说《约翰·克立斯多佛》的创作。这部十卷本的现实主义作品,花费了他20多年的时间,是20世纪文学创作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因为这部小说,罗曼·罗兰获得了法兰西学院1913文学奖和1915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约翰·克立斯的克里斯多佛》讲述了一个个人主义反叛者的悲剧。克里斯托弗出身卑微,却充满音乐天赋,童年时就表现出正直。他敢于反抗故意侮辱他的贵族小姐,不向统治势力低头。在成为宫廷青年钢琴家后,他不断上升的人格精神使他越来越难以控制。他鄙视豪门,反叛贵族,蔑视霸道、装腔作势的公爵。他正直无畏的行走江湖,终于在看到道路崎岖拔剑相助时,陷入了一场命案,开始逃亡。在巴黎,文化圈的庸俗、腐败和堕落与真正的艺术家克里斯托弗尖锐对立,这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叛逆性格。他不顾一切,横冲直撞,勇敢地揭露法国上流社会的丑恶,结果却处处碰壁,受到重创。但这一切根本摧毁不了他的斗志。他在斗争中变得更加坚强和精力充沛。然而,他的反抗虽然坚强勇敢,却并没有撼动资产阶级社会,更可悲的是,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而只是引起了少数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共鸣。孤独和抑郁伴随着他,好友奥利维尔的去世给了他沉重的精神打击。最终,绝望的克里斯托弗沉浸在自己创作的清澈宁静的音乐中。他向现实妥协后,成名成家。他的晚景是在平静的心里度过的。

这部小说的音乐性之前已经提到过了。有趣的是,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有着交响乐般的宏大结构。主角一生的喜怒哀乐,是非曲直,成败得失,就像交响乐中的高低音调一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旋律的洪流。整部作品的四个部分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分为序曲、展开、高潮和结局。气势浑厚,浑然一体,堪称音乐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