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美声歌曲
美声等严肃音乐艺术的受众增长缓慢,这确实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和我一起看如何欣赏美声歌曲吧。希望有帮助!
如何欣赏美声歌曲
首先,听众或观众要摆脱偏见,以完全开放的心态去接触美声的艺术作品。人们通常认为起源于意大利的西方古典唱法难以理解,所唱的外国歌曲更是脍炙人口,拒人千里之外;再加上歌手大多穿着西装或长袖,举止刻板,缺乏时代气息,观众无法轻松愉快。还有人说流行歌曲和民谣流畅,朗朗上口,互动性强。其实,就像各种食物都能提供营养一样,各种艺术也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只是侧重点或场合不同而已。经典的美声作品经过多年的筛选流传于世,旋律优美隽永,节奏丰富,内容发人深省。单是歌词和歌手的技巧所营造出的感染力,就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你能坐下来耐心听,剩下的就容易了。对于艺术表演,人们通常需要从作品本身和表演者的技巧两个方面去感知和体验。普通听众从音乐层面欣赏美声声乐作品并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也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据。声乐作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的欣赏重点应该是不同的。前者的歌词多为古典和浪漫主义名篇,作品重在再现原作的意境和意蕴;后者往往是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或人物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冲突,更偏重于人物的刻画和戏剧性。提前了解歌词大意无疑有利于作品的欣赏,但不了解或不理解外国歌词不应该妨碍观众的欣赏过程。声乐作品的作曲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但是,他们表达人类情感的音乐语言有一定的共性。听众可以从感性的角度完整地捕捉到主旋律及其发展变化,在不断变化的节奏中感受到高低音符的各种组合所带来的音乐及其审美效果。
优秀的声乐作品还具有声音悦耳、朗朗上口的特点,也会在内心产生共鸣。如果不是在音乐厅,那么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就尽量跟着演唱者一起哼唱,可以消除美声作品在初始阶段的陌生感,缩短自己与作品的距离,充分欣赏作品的美和动人之处。
选择合适的入行轨道非常重要。通常一段声乐作品大概3-6分钟。如果你在2分钟内还没有找到歌曲的主旋律或者那个旋律不能打动你,可能说明这个曲子的艺术水平不高或者不适合你的欣赏能力。建议初学者以中国作品《我住在长江头》和外国作品《我亲爱的爸爸》(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奇》音乐选段)作为自己美声艺术之旅的起点。这两部作品篇幅适中,结构简单,节奏缓慢而平静,旋律优美而鲜明,具有美声作品的典型特征;同时,它们又代表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文化传统:前者美丽而悠远,细腻而精致,后者多姿多彩,绚丽多彩。还可以选择悠扬的新疆民歌《曲曼迪》、《圣母颂》(法国作曲家古诺改编)。
从技术层面欣赏美声歌曲相对困难,但和听京剧没有本质区别。通过听一些专家推荐的经典唱段,听不同歌手演唱的同一首曲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掌握一套评判唱功的标准。声乐技术的欣赏可以分为发声技巧和表演能力两个方面。就像京剧有“末纯丑”之分一样,美声唱法也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之分。歌手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掌握复杂的发声方法,使其与常人无异的发声器官成为常人无法企及的乐器,能演奏出高亢、硬朗、高亢的男高音或有力、震撼的中音低音。观众需要判断演员能否完整演唱整部作品,演员的音色是否光洁,声音是否连贯、有穿透力(优秀的歌手在音乐厅演唱时不用扩音器也能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得很清楚)。
美声歌手的表演能力来源于其技术功底、对作品的理解、文化素养和经验积累,主要通过声音来实现,辅以克制的面部表情和有限的肢体语言。演唱者通过对作品中每一个乐句的力度和速度的精妙处理,通过对声音和气息的正确控制,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将音乐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准确地传达给听众,并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是区分优秀艺人和平庸演员的试金石,观众可以通过长期的比较欣赏来体会。
声乐爱好者想要提高对声乐技术的欣赏,需要两个阶段:模型学习和实践探索。模型学习是听或看大师级歌手演唱的经典歌曲,从整体上获得对美声唱法的感性认识;随着阅历的增加,可以逐渐感受到不同歌手的独特风格和实力。如果可能的话,尽量选择歌手40-50岁之间的演唱版本,这通常是他们艺术的巅峰时期,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多明戈都是知名的优秀男高音艺术家,而卡拉斯、蒂巴尔蒂、萨瑟兰、弗兰尼等人则是女高音歌唱家的代表。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作品可以被视为男女男高音曲目的典范。喜欢男中音的朋友可以选择迪斯考和巴托里演唱的作品。以上大师的作品在市场上相对容易找到。
实践探索就是经常听或者看高水平的美声表演。在欣赏过程中保持客观平和的心态,不要让歌手的各种头衔影响你的判断,也不要因为歌手是新手而过于苛求;不要被演员在舞台上夸张的表演所迷惑,也不要只关注演员在高音上的表现而忽略他对作品的整体解读。注意从声音、手法、表现力等多方面比较不同演员的风格和水平。对了,既然商业音像制品是可以后期制作的,想知道他的真实水平,最好是看歌手的现场演唱或者视频直播。
如何欣赏美声唱法
美声学派的发声方法源于意大利,有很多优点和科学性。而声乐在世界各国的普及,又增添了很多人的自知、自悟理论。所以有一句话,老师有方法;甚至很多声乐专家总结的理论,很多地方都是矛盾的;两者虽有共同点,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每一类都各有千秋。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加上勤奋和老师的指导,我们很快就会掌握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的创始人卡奇尼在其新音乐的序言中介绍了这种唱法。然后18世纪的PF Tosi和G Mancini,19世纪的F Lamperti和M Garcia都写了书,做了详细的解释。美声唱法在演唱技巧上的特点如下:
呼吸
需要充分的呼吸支持和灵活的呼吸控制。所以抽泣时排除锁骨呼吸法和胸部呼吸法,提倡胸腹混合的横膈膜呼吸法。美声唱法的座右铭是:谁知道如何呼吸和发音,谁就知道如何唱歌。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良好发声的基础。
开始声音
美声学派把轻松、明快、准确、圆润的发音作为纠正发音的关键,作为调整呼吸和喉头状态、集中共鸣的最基本手段。启动音有两种:软启动音和硬启动音。初学者应该以练习轻柔的启动音为主,跳绳练习也是非常有益的锻炼。它实际上是一系列的起始音,有利于锻炼呼吸支持,喉头的主动配合,集中声音的共鸣。好的发音应该是用最少的消耗达到最大的效果。在发音良好的基础上歌唱,可以使声音富有弹性和持久性,节省声带和体力消耗,延长歌唱寿命。
注册
声区的统一是美声歌唱训练的试金石。美声唱法中实现声区统一的主要方法有:强调每个声区的过渡音,即将前一声区的后三个半音用下一声区的特征(即虚、假、暗)稍作演唱;唱下降音阶时,高音区的最后一个下降三个半音要用低音区的特点(即更真、更真、更亮)稍微唱一下。这样,逐渐的量化过渡可以避免从一个音区突然转变到另一个音区而产生的爆裂声。
声音的连贯性
声音的连贯性是气息流畅、喉头稳定、共鸣良好的体现,也是美声唱法优美动人的旋律线条的主要特征。破坏声音连贯性的原因有多种:滑音的起音不准和滥用;声区不均匀,音量忽大忽小,音色忽明忽暗,或有劈啪声;呼吸控制不好,呼吸紧张;元音共鸣部分的不一致(尤其是窄元音(即E)和宽元音(A,O,U)的不一致)影响声音的连贯性。声音的连贯首先是元音之间的连贯。用辅音唱元音(特别是在高音区)是不连贯、不统一或白音的原因之一。
灵活性
用快音阶、琶音、跳音或装饰音进行练习,或用丰富多彩的段落训练演唱者声音的弹性和柔韧性,可以促进声音的放松,丰富青春活力,有助于延长演唱寿命,是美声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声音逼真度
明亮、丰富、圆润、金属感和共鸣的音质是美声唱法的特点之一。人们常常从音质上来检验学校的正统性。好的音质是良好的声带闭合、适度的呼吸冲击、适度的喉头低位、适度的软腭上抬、积极而不僵硬紧张的咽喉部肌肉协调、正确的舌位、放松的下巴和口型、自然优美的歌唱心理状态等因素综合协调的产物。理想的音质是亮而圆,坚定而放松,也就是亮而暗。
焦虑
唱歌时正常的颤抖应该是每秒6~7次。太快或太慢都会破坏声音的连贯性或造成不愉快的音质。过于缓慢的颤抖,也称声音颤抖,是由于喉压过低,过分追求声音深度或音量过大而引起的;太快颤抖,又叫断音(也叫羊音),是由于下颌肌肉紧张,过分追求明亮甚至白音而引起的。歌唱中颤抖的速度与歌曲的内容和情绪有关。兴奋时更快,安静时更慢更稳定。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在过去的四个世纪里,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和技巧随着时代和作品的发展而发展,至今仍然流行。
欣赏美声作品,要摆脱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触美声作品。人们通常认为起源于意大利的西方古典唱法难以理解,所唱的外国歌曲更是脍炙人口,拒人千里之外;此外,歌手大多身着西装或大袖长裙,举止不规范,缺乏时代气息,观众无法轻松愉快。还有人说流行歌曲和民谣流畅,朗朗上口,互动性强。其实就像各种食物可以提供营养一样,各种风格的艺术也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