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我什么是CD?

李鸣宇时而跪在涅槃(Nirvana)的音乐中,时而沉浸在B-jork(比约克)或Aerosmith(空中铁匠)的作品中,时而被莫比的专辑淹没。李先生(化名)是一名供应商。他向他的家乡中国广州的主要CD零售商提供劣质音乐CD。现在他如期出现在汕头码头。在一条小巷的拐角处有一排砖房。这些仓库里存放着数以千计的外国音乐人的CD,包括主流音乐和另类歌手。装光盘的纸箱或者柳条筐叠在一起,有好几米高。李先生一头扎进这样的CD海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像一个在海边码头捡废品的流浪汉。他从这里以每张12美分的价格购买光盘,然后在广州以每张两美元的价格出售。在百忙之中,李先生对我们说:“这是我的天堂。”

几年来,世界主要唱片巨头一直在痛苦地抱怨盗版光盘在中国造成的损害。有人估计,中国大陆市场上销售的光盘90%以上是非法盗版商品。侵权人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音乐作品的网络传播只是音乐盗版侵权问题的两个侧面。2001年,全球音乐市场销售额下降5%,销售额下降6.5%;2002年,全球音乐市场在上述两个数据上分别暴跌9.2%和11.2%。

但如果不景气的音乐出版业被1000刀杀了,那么应该会发现很多伤口是自残造成的。这是因为汕头仓库堆积如山的音乐光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盗版。它们很有名——由BMG、百代和环球等唱片公司生产,由家乐福等法国著名零售商进货。但是积压了很久的滞销商品后,就被商家抛弃了。然而,这些冷漠的光盘并没有被熔化回收。而是翻来覆去,最后被另一个分销网络和李先生这样的中间商卖给中国的店铺。再次出售时,它们的价格仅为官方进口价格的1/10。

没有办法统计有多少百万张这样的CD出现在中国商店的柜台上。大多数音乐出版公司官员对此保持沉默,没有人监督这样的销售渠道。但毫无疑问,这个看不见的灰色市场是存在的。那些被丢弃或多余的CD在西方被称为“过时商品”,但在中国被委婉地称为“打孔CD”,因为这些CD的盒子或CD本身往往有一个象征性的缺口。很多音乐迷更喜欢这种CD而不是盗版CD,因为这种CD的价格更划算,质量一流。此外,他们还能找到一些在内地很难买到的外国乐队的好专辑:汕头仓库的藏品包括奥蒂斯·瑞丁(奥蒂斯·雷丁,60年代美国著名灵魂乐歌手)、伊基·波普(伊基·波普,六七十年代美国朋克歌手)、Run-D.M.C(美国著名黑人说唱乐队)、刚佩·赛关多(一位音乐人的浮生记录,当代古巴国王)、布莉姬·芳提(法国现实主义歌手)等另类歌手和乐队。

在一些打孔碟片的CD专辑上,会有一两首歌无法播放。最初,零售商希望这样的刻痕会使这些CD卖不出去。但是大多数CD,以及越来越多的CD,都是完好无损的。他们仍然穿着皱巴巴的外包装,并经常携带海外零售商的价格标签。

源源不断的供应,催生了中国这个特殊的小行业。广东省某繁华商业街有15家音像店。这里有成千上万的CD出售。还可以一周拿两次新货。“竞争很激烈,所以我们必须变得更加专业。”一位专门卖Techno music(电子音乐)CD的中年老板说。一个民族的温床逐渐成熟,一代“口口乐”被培育出来。扣扣CD有自己的乐迷,也有自己的电商网站。扣扣CD的销售信息也印在杂志上,英文歌的中文翻译歌词和推荐评论也会刊登在杂志上。

攻CD涉及的是一个巨大而空虚的市场。据IFPI(国际唱片业联合会)地区总监邱俊强称,2006年中国进口的唱片只有700张左右。事实上,在过去的许多年里,CD是中国人接触外国音乐的最大窗口。“以前,人们了解外国音乐的唯一途径是书籍、报纸和期刊。如今,播放CD可以让我们真正听到声音。”广州流行文化作家欧宁说他在1999出了一本关于京派的书。

邱先生说,类似的灰色市场只在内地1997浮出水面。一直致力于打击盗版和侵权的IFPI,曾经追踪到一批二手CD的去向。当他们看到这些光盘被运到中国东北的一家回收公司时,再也没有人关心它们了。但邱先生说,“那个时候,没有一个音乐巨头认为这些CD会对他们的事业产生影响。”然而,盗版问题比这种CD的销售更糟糕。“这个行业相对来说没那么邪恶,”他解释道。“你要这些过时货还是盗版货?”

尽管如此,这种灰色市场交易仍然给几大出版商带来一些难题。通过中国政府审查合法进入中国市场的正版光盘不仅要打击盗版,还要与这些盗版光盘竞争。“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三条战线上作战。”一家出版社的高管说。比如迈克尔·杰克逊的新专辑《2001》在部分曲目被索尼删除后,通过官方渠道进入内地市场。然而,就在正版CD落地后,欧洲市场大量滞销的CD流入内地市场,正版CD上有删除的曲目,而且价格比正版CD便宜很多。

敲击CD也可能引起音乐出版商和音乐人之间的摩擦。据业内高管透露,为了减少生产过剩和市场失误带来的损失,大多数出版商会将多余或滞销的CD以每张1美元的低价卖给中间商。唐纳德·帕斯曼(Donald Pahsmann)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歌手无法从这些被扔进积压仓库或被销毁的CD中获得版税。帕斯曼先生是《音乐产业必须知道的事情》的作者,也是玛利亚·凯利、甄妮·杰克森和R.E.M .等著名歌手的私人律师,然而很少有歌手抱怨这个问题,所以“我不认为出版商会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IFPI的邱先生说。

然而,至少有一家公司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五年前,WEA (Warner-Ellicot La-Atlantis)公司开始将废弃的CD撕碎,然后交给回收公司。

“直接扔掉它们当然更容易,也更便宜,”WEA的联合首席运营官里克·魏茨马先生说。“然而,那也会引起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不想留下任何被剥削的空间。”这种新的运作方式不仅改善了公司和歌手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不会再抱怨没有拿到所有的CD版税;这也给零售商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他们不必与光盘作斗争。“总的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操作方式,摆脱‘旧货业’的纠缠。这样,你就可以专注于统计专辑的制作和销售数量了。”魏茨曼先生说,“与其告诉自己,不如在最后一刻挽回一些损失。”

最后,玩CD可能会成为过去。整个音乐出版行业正在逐步向互联网转移,这将减少生产过剩带来的损失。正如一家出版公司的高管所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把业务数字化,我们再也不用销毁光盘了。”但是,只要CD还存在,中国大陆的CD交易就会像以前一样繁荣。

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2003年6月27日的文章《奇怪的圆盘》(作者:尼尔·高夫/NEIL G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