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音乐性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前提是它是否会给读者思想上的起伏。也就是说,如果我看书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的,头脑没有随着故事起伏的迹象,那么就可以断定这是一部糟糕的作品。同样的,好的音乐会让你的心起起伏伏,甚至可以体现在功能性的反射上,也就是随着音乐起舞。就像一首悲伤的情歌,可能会让你想起过去美好的影像,让你落泪;阿姨们在广场上放有节奏的音乐。所以文学作品在结构和创作思路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就是音乐的特点在文学层面的体现。下面举个例子详细说一下。

?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创作的散文风格的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纵观全书,尼采要否定以信仰和服从为基础的旧价值体系,要肯定以生命和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新价值体系。前者以上帝为基础,后者以大地为基础。尼采把即将到来的时代比作人类开始觉醒的时代。吸引作曲家的是尼采,一个用华丽语言表达的浪漫形象。瓦格纳之后的三位音乐浪漫主义大师(1894-1896的施特劳斯,1895-1896的马勒,1898的大流士)几乎同时表达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是一定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格奥尔格·施特劳斯写的同名交响诗。作曲家了解到《茶说》后,被文章内容深深吸引,成为忠实的茶思,并以笔记的方式抽象出文本。交响诗结构宏大,开头的管风琴和铜管组的雄壮轰鸣如红日初升般壮观(1968拍摄的电影《太空漫游2001》采用了这首交响诗激动人心的开场部分),画出了尼采宏大的思想地图。尼采描述的优秀种族“金发野兽”统治人类的方式在德国被奉为真理,尼采被奉为英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理查·施特劳斯对英雄的赞颂。正如鲁迅所说,“尼采吹嘘自己是太阳,有无限的光和热......但是,尼采毕竟不是太阳,他疯了。”生动的介绍——日出也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开始;在经历了追求爱情的悲凉和追求科学的徒劳之后,“超人”终于摆脱了平常人的烦恼,进入了“舞歌”的欢乐境界。在最后一首《夜行者之歌》中,高音部的木管乐器和小提琴演奏B大调和弦,而C大调低音提琴的弹拨则象征着超人的灵魂正在上升,世界正在他的下方下沉。在《日出》的介绍之后,这部作品包含了八首连续不间断的乐曲,每首乐曲都以尼采原著中的一个章节标题命名:1。来世的人;2.欲望;3.欢乐和激情;4.挽歌;5.科学;6.康复;7.舞蹈之歌;8.夜行者之歌。交响诗中的每一段音乐都与原作的内容相呼应。音乐是抽象的,文字是具体的,但《茶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音乐和文字交织在一起,被类似人类感官体验的高潮深深吸引,最终融为一体。所以,当你读课文的时候,你的耳朵里似乎回荡着音乐。随着故事的发展,音乐的织体变得复杂宏大,加入了更多的乐器来一步步演奏。在这一刻,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性显露无疑,就像BGM一样,与视频同时进化。

如今,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演变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我们以后的阅读中,要努力发掘其中蕴含的音乐特征。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我想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会发生质的变化。读书不仅会充实大脑,更重要的是会满足生理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