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流行音乐的?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广为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和歌曲。这些音乐和歌曲植根于公共生活的肥沃土壤。因此,它也被称为“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爵士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爵士乐。这种新音乐,以其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引起了全美的轰动,并很快传遍了西欧。
今天,流行音乐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在器乐方面,包括丰富多彩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迪斯科舞、探戈、华尔兹、风格各异的舞曲和各种小歌剧的音乐。
流行音乐中的器乐作品具有节奏明快、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洁、乐队规模小等特点,现代作品中多采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幽默、音域宽广、技法通俗、曲调流畅、易于演唱;歌词往往是用生活的语言写出来的,简单易懂,容易被听众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流行歌星,各有各的方式,发声方法也不一样。他们不受声乐学派的束缚。唱歌时,他们的感情比唱功更重要,而且动感自由,自然亲切,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劲伴奏与演唱融为一体。因为流行音乐具有以上特点,可以和大众联系起来,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容易接受。
流行音乐也是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以娱乐为主的流行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语境密切相关,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流行歌曲的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乐变化很大,与我们的成长背景很接近。然而,流行歌曲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娱乐和精神寄托。它们也是反映人们生活的现实记录,甚至是流行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指标。
我们现在听的歌,比如周杰伦、蔡依林、阿美等歌手,都属于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与其他大众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流行音乐有三个特点:
1.流行音乐是一种重复的形式:流行音乐的主题是不断重复的,它有能力穿透听者的意识。
2.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叙事性的形式:它强调对接受者身体、生理和感官能力的刺激。
3.流行音乐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形式:音乐属于艺术而非科学领域,是一种经验的体验。
但是,很明显,儿童的音乐消费太成人化了。《小男孩》《春天在哪里》等脍炙人口的儿歌,在孩子们中间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成人流行歌曲、情歌以及不适合孩子唱的浅薄的“另类儿歌”、“成人儿歌”在中小学流行。流行歌曲对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它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流行歌曲大多是成年人的精神消遣,但孩子过早地卷入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一些精神垃圾就乘虚而入。目前中小学流行的儿歌,有的发泄负面厌学情绪,夸大负面社会影响;有些色情暴力,充满低级趣味。比如“在我心里,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90;回到家,我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的时候,我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上学难,上学累,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之类的。
当代歌词中的“十大痛”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丰富了普通人的精神生活。然而,一些不健康歌曲的传播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误导了广大青少年。
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语法混乱,逻辑不通,充满病句,充满“硬伤”。“清理语言垃圾,净化语言环境!”语言学家的呼吁变成了行动。先说歌词。
众所周知,歌词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是一种基于口口相传的基本文体。一旦插上音乐的翅膀,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之大,是小说、诗歌等其他文体无法比拟的。所以歌词要配得上文学,不逊于音乐。遗憾的是,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文理不通,文理不通,语言病多,浑身都是,可怕”。其表现形式可以总结为“十大伤害”:
第一,内容荒诞不经,语无伦次。有一首歌叫《上帝保佑吃完饭的人》,里面唱道:“我真的不敢想活着升天/只想活下去/正确地度过余生/留在腹中……”这种低俗荒诞的歌词层出不穷,对青少年的毒害作用也是一目了然,不仅污染语言环境,还会麻痹人的心智,甚至教唆犯罪。
第二,整个语言都是垃圾,有很多病句。有一个MTV叫《很受伤》,里面女歌手动情地唱着,唱着,跳着,反复唱着“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很受伤,很受伤,到处都是伤……”,反复几次,真让人担心。被“伤害”后会不会引发“癌症”?
第三,大话,老生常谈。这类歌曲都有文革遗风,比如《我是玉帝我是龙王》等“大跃进民谣”,还有《长江黄河》《昆仑山泰山》的重复拷贝,大话、假话、废话满天飞。当代歌词似乎有“文革”精神卷土重来。2000年央视春晚的歌曲《努力吧》,就是用常识和废话来说教,比如“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多创新多有成就”。总之只会用白话吓唬老百姓。
第四,思维混乱,说梦话。在2000年的央视春晚中,歌曲如《今夜很长》、《龙禧千禧》、《西部狂想》等。,光看歌名就让人陷入云里雾里,创作粗制滥造,更谈不上“意新景新”,所以艺术性大打折扣,经不起推敲。
五、模仿秀,以次充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现象是,优秀的作品不一样,劣质的作品往往惊人的相似:比如《打个电话》是《常回家看看》的翻版,《祝你幸福》是《祝你平安》的低级重复。
六、半土半洋,非驴非马。有些作词人和音乐人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一直是半满的醋,但就是不忽悠别人,开大玩笑。比如“只苦不甜”、“一个人暗自伤神”之类的句子就有很多谬误,到处都是一句错,甚至几句错。
七、空虚、无味。从《西北风》到《摇滚潮》,直白、空洞、油腻、溢满的现代爱情题材,做作、呻吟的“顺口溜”、“四季歌”充斥荧屏,污染民族语言,危害极大。
八、用词不尽如人意,语法混乱。歌词是语言的艺术,语法、修辞、结构都有规律可循。放眼词界,有很多人嘴唇不对,序文不对。像《山山水水》《朝花夕酒》《真爱不够》之类的,语法“硬伤”,字里行间,废话连篇,让人看不懂。难怪很多老师一提到学生作文中的“引用歌词”现象,就叫苦连天,忧心忡忡。
九、违反规则,自相矛盾。艺术形象模糊浅薄,表现风格低下,歌词自相矛盾。如果任其泛滥,社会负面效应不可低估。有一首热门歌曲叫《垃圾场》,里面唱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垃圾场/人就像里面的虫子。你争取/吃的是良心……”所以“垃圾场”发出的“臭味”不是什么环境污染。
十、自怜、呻吟。有的歌逃避现实,格调低下,伤春悲秋,无病呻吟。《苍蝇》《蚂蚁》等荒诞歌曲,仅仅因为歌名就让人恶心,还被公开制作成卡带和MTV,登上排行榜。
治愈歌词这个“硬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词界媒体要提倡批评,词家要欢迎批评。音乐人,尤其是作词人,要从我做起,努力提高创作水平,练好基本功,以宁静致远的胸怀面向未来,谱写好新世纪的颂歌。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广为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和歌曲。这些音乐和歌曲植根于公共生活的肥沃土壤。因此,它也被称为“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爵士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爵士乐。这种新音乐,以其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引起了全美的轰动,并很快传遍了西欧。
音乐的作用
音乐是人类共享的精神食粮。古书《金悦志》曰:“正因其宫之声,人之温良宽厚;听到它的商业声音,使人正直、正直;闻其号角之声,使人退而和善;闻其私语,使人快乐美好;其羽之声,使人谦恭有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和行为。
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充分理解音乐的意义,谁就能超越普通人的无尽苦难。说明音乐具有影响人、塑造人、拯救人的功能。人们在做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负担,发出“杭哟!哎!”声音,尤其是在集体劳动中,更有用的是把节奏和重点与歌唱的节奏统一起来。劳动歌曲就是这样产生的。再比如持续时间长的重复性工作。为了避免单调和精神疲劳,人们自然会发出各种歌曲来调节精神。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秧等。,虽然节奏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随着歌唱的调整,人会感到放松,减少孤独感和厌倦感。
当我们很开心的时候,我们会边跳舞边唱歌跳舞。当我们非常沮丧的时候,突然一首优美的旋律飘到了我们的耳边。烦恼和不快立即消失了,无影无踪。
当男女想要表达爱意时,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歌唱。比如中国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爱”的第一乐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奏长笛在柔和的弦乐背景上奏出明亮优美的曲调,双簧管奏出优美迷人的旋律。展现了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美景。这是一个爱情的题材,唯美动人,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真挚单纯的爱情,大提琴和小提琴之间真挚的对答,描写了草桥结拜的场景。之后乐队和小提琴相得益彰,让爱情主题更加温馨愉悦。这是一首热情、真挚、真挚的发自内心的爱的歌。
当一个人的亲人和朋友相距遥远时,出于对团聚的真诚向往和期待,把感情寄寓到歌曲中,这是大多数抒情歌曲的起源。如中国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的《驼铃》,生动地描写了送战友上路的压抑、深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同时表达了战友们“夜半寒,一路走好”的深情和革命情谊。
在人们的集体生活中,经常会有集会活动,如示威游行、集体演习等等。这时,大家唱起了节奏明快、音色浑厚的歌曲,气势磅礴,送上了情怀。这就是军歌、进行曲、队列曲的由来。
为了调节精神,人们在吃饭、喝茶、休息时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使人精神焕发,增加愉快的心情。这也是古代的盛宴和今天的酒吧、酒吧、咖啡吧的原因之一。甚至在失去亲人、挚友或心爱之物的情况下,在悲痛欲绝的情况下,也会情不自禁地哭泣、歌唱,这就是挽歌、丧歌、冠歌、挽歌的由来。
人们在讲述陈的故事或生动的情节时,往往以唱、述、述的方式来表现,这就是长篇叙事曲和曲艺音乐的起源。
当人们的感情无法用歌唱来表达时,就借用各种乐器的音色、音域和演奏技法,超越人声的限制,运用独奏、合奏、协奏曲等形式,这就是一切器乐产生的原因。以上事例说明,生活需要音乐来陪伴,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也是人们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它不仅能娱乐人,还能通过音乐和声音的信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尤其是人类越进化发展,音乐的复杂性、细节性、多样性就越明显。音乐大多超越了民族和种族的界限,以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特征相互交流,尤其是器乐。因为“喜、怒、哀、乐、忧、思、苦”的情感属性,所有的人类都会有相同的感知。至于其深度,要看具体作品。即使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音调不同,但情感和气质属性还是一样的。
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来看,音乐对人的智力发展还是有促进作用的。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音乐锻炼人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和四肢的快速协调和反应,增强再造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技能迁移和类比的作用下,对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促进作用。对于音乐欣赏来说,也有不同程度的促智作用,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获得。因为听音乐的时候,大脑不会一片空白,会有各种多变的活动图像在脑海中反映出来。有时候,有了音乐,人会有家的感觉,有了音乐的声音,心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情绪。这种艺术的情感语言是如此的微妙,不能单靠文字和语言来描述。它可以在一点点头条的启发下,做出丰富的生活联想,顺着头条的启发,有了更扩大延伸的重构想象因子来“自圆其说”。这种从一点到多点,从一条线到多条线的想象,也是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它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是多通道思维、立体思维和审美思维的交汇点。也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听一首歌、十首歌、上百首歌,人的想象力加强,思维模式活跃,思维反应灵敏。这样,不就让人变聪明了吗?正如当代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大多是音乐爱好者或音乐家。在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下,他们的科学和学术成果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比如天王星的发现者是美国的威廉·赫歇尔,他经常在巴黎圣母院举办音乐会;比如法国思想家卢梭也写了一部记谱法和一部音乐词典。他说,“我在科学上的许多成就都是受音乐的启发。”更像爱因斯坦或者小提琴家,巴尔扎克和高尔基都是音乐爱好者。
从人的道德、意志、性格、情操来看,音乐也会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产生影响。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像中国古代的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在道德上的作用扩大到相当的地位,俗话说“乐者,中华之德也。”“听歌知政”,但听高尚的音乐真的会使人的品位高尚,听威严的声音也会使人意志坚强,意气风发。因为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反映,当然黄色的,低级情调的,低俗的音乐也会让人意志下降,品位低下,甚至会陷入幻想的魔法阵。
我们应该了解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音乐,以便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知识。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方音乐,无论是在主题、创作方法、形式和体裁的丰富性和严谨性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完美的位置。在技术理论的建构上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它应该被视为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对此,绝不能小觑。比如歌曲《回到索伦托》、《魔鬼》、《鳟鱼》、《跳蚤歌》、《北国的春天》、《伏尔加船夫歌》;独奏合奏:贝多芬(小调悲壮钢琴奏鸣曲),(小调月光下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的圆舞曲,尚邦的波兰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管弦乐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交响乐: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海顿的D大调第1008号。歌剧和午后戏剧:莫扎特的《费加多的婚礼》,威尔第的《茶花》,比才的《卡门》,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音乐篇章。激励了多少代人!每一个音乐爱好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那就是每次听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是这些优秀的作品极具活力和感染力,成为不朽的原因。
但是,作为中国人,他们应该对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有更深的感受和更广泛的了解。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五十六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长期耕耘,创造了各自灿烂的文化。所以我们国家必须在和平时期接触一些自己的民族音乐艺术,开始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从小就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这是特定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情感上,我能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深邃。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由于许多音乐家的努力,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
所以,听音乐的时候,中西方音乐都要听。我们既不能认为外国的东西是好的,也不能把所有外国的东西都视为不适合中国人。崇洋媚外,民族主义是片面的。但是,更关注本民族的音乐艺术是有道理的。
在中国古代人民的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一直大量存在。古时候叫“时尚小曲”或“时尚小诗”,今天叫“流行音乐”或“流行音乐”,比如《十五的月亮》、《太阳岛》、《军港之夜》、《蒙古人》、《烛光下的母亲》、《奉献》、《五星红旗》、《雾中看花》等。世界现代音乐异彩纷呈,如理查德的现代钢琴曲,黑人歌手,里奇,杰克逊,疯狂歌手,麦当娜,布兰妮斯皮尔斯等等。他们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家。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轻松愉快。它给人以娱乐和消遣,对调节人的精神起着突出的作用。但它也有两类:一类是通俗的,一类是低俗的。缺乏艺术修养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人,一时之间是很难分辨的,低俗音乐的制作者也借此牟取利益。只有加强音乐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才能逐步达到。它的方法是要有说服力,要因势利导,要用健康的代替低俗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给人以美感、娱乐和愉悦。人们听音乐是为了追求美的享受。
积极听歌,它会让你变得高贵典雅,让你的生活变得美好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