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时英的作品《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的赏析

1,中心思想及影响:

(1)读《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如身临其境般,整篇小说在都市夜晚颓靡,浮华的舞厅氛围中,通过对五个失意人的疯狂,神经质的行为描写,表现了三十年代中国都市人的颓废麻木,不管国家存亡安危的醉生梦死的淫逸生活状况,以及对在都市中迷茫失意之人的叹惋,感伤之情。

(2)历来社会,文学界对穆时英的评价不一,有攻击他品行的,有赞扬他文学的。穆时英的真实社会面貌,已无法考证了,在我看来也没有必要再去品论前人的对错了。至少现在还有人喜欢他的作品,喜欢他的风格,喜欢他带给世人的“新感觉”。

2,写作特色:

(1)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为了适合表现繁华,喧闹,复杂,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穆时英也在小说中大量地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组合画面和情节,从而使不同的画面和情节之间产生连贯,呼应,烘托,对比,暗示等艺术效果。

(2)印象式的描述,把光怪陆离的都市夜晚,用简单的色彩表现出来,赋予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3)重复的句式,以一种呆滞的笔法,表现出都市人的麻木空虚,感染力较强,小说形式结构新颖,有序。如“嘴唇咬破了的时候....”,“像一只爆了的气球似的”,“时间的足音.....”这些句子,从不同人口中说出,达到不一般的表达效果。

(4)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双重人格。《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有专门的一章写“五个快乐的人”,这五个失意的人在星期六来到舞厅里狂欢,在舞厅里狂笑,尽情享乐。作者用黑白两色的描写构成舞场空间的场景,将舞场空间简化为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也暗中体现了此特点。

扩展资料:

穆时英(1912年3月14日-1940年6月28日)简介:

1,穆时英(1912年3月14日-1940年6月28日),原籍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镇。中国现代小说家,新感觉派(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的代表人物之一,笔名有伐扬,匿名子等。

2,穆时英中学时已表现出文学天赋。1929年17岁时考入光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的说法,据顾云天在穆时英遇害后写的文章《悼穆时英先生》,见《国民新闻》1940年7月6日)。

3,穆时英从192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次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咱们的世界》;1933年前后,穆时英出版四部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

4,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到香港任《星岛日报》编辑,1939年返沪,相继在汪精卫政府主持的《国民新闻》任社长,并在《中华日报》主持文艺宣传工作。

5,1940年6月28日下午6点40分,穆时英下班乘人力车经过上海三马路福建路195号附近时,突遭狙击,右肩及右小腹各中一弹,因射中要害,失血过多,不治身亡;当时普遍认为是被上海潜伏的“锄奸”组织射杀,时年仅28岁。

6,穆时英在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将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同时亦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者,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描绘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明昙花一现,揭示了社会上贫富对立的不平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