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的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史志研究会主任,籍贯浙江宁波。1920年12月出生于上海,1945年国立中央大学气象系毕业,为著名大气物理学家,气象史志研究学家。在气象辞书编纂及名词研究与气象科普工作等方面,卓有成就。历任中央气象局工程师,编译室副主任,宣传出版处副处长,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副主任,气象物理系主任,名誉主任及院学报顾问。1985年曾参加中国气象学会访日,在日本筑波气象研究所作中国气象学史报告,1986、1987年曾被聘为〈中国科技史料〉通讯编委,又曾任江苏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两届常务委员。1985、1990年分别荣获南京市劳动模范及全国气象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3月25日14时3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他是解放前毕业的中央大学气象系第一届唯一的毕业生,新中国气象事业有他写下的浓重一笔;他是南京气象学院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三尺讲台有他洒下的辛勤汗水;他是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权威,历史长卷中有他留下的光辉诗篇;他是我国气象科普的著名前辈,气象走进千家万户有他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精心育才、甘为人梯、学德高尚、谦诚待人,广受学生爱戴,深得同事敬重,他就是已年近九十,曾任职于我校大气物理系的王鹏飞教授。

作为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凝结了王教授大量心血。1960年,朱和周、王鹏飞、冯秀藻一起负责筹办南京气象学院并分别筹建最早的三个系科——天气动力系、大气物理系和农业气象系。从此,他就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与学校一同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当大气物理专业需要开设云雾降水物理学时,是他,第一个承担起开新课的任务,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写出了一本七十万字的讲义;当空气污染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是他,主动请缨,在半年内完成了“大气污染简编”讲义的编写工作,并最先承担了“污染气象学”课程的讲授任务。他奋战在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三十余载,先后编写了十余部几百万字的教材,讲授了三门基础课和六门专业课。他长期从事云雾物理、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天气导变的研究理论。

年过花甲之时,他本可以在家安享清闲晚年,他却仍然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毅然投入到气象史这个相对比较“冷门”的领域,潜心研究,成绩斐然。他继承并丰富了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史方面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令人信服的材料,发表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专著论文,他在中国气象学年会和中国地学史讨论会上所做的报告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为了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他不仅查阅大量文献,还经常外出实地考查。六十多岁仍然远赴广州、西安、乌鲁木齐、连云港等地的历史遗址作现场调查,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笑言道:“外国人正在研究中国气象史,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研究外国气象史?六十正当年,莫道桑榆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愿意做。”他的开拓性研究填补了我国气象史研究的空白,使我国气象史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其中,既有王老作为学者强烈的使命感,更有他对祖国气象事业的忠贞之心。

令人敬佩的是,如今王教授年近九十仍然矢志不移,奋斗不息,去年他还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他常说:“我之所以能为祖气象事业做一点工作,完全归功于党。我是祖国的儿子,我要把全部身心献给祖国的气象事业。”在八十岁寿辰时,他深情感谢可爱的祖国,他说 “由于祖国的发展,才使我有发挥所长的可能”。他也曾对张培昌教授说:“一个人年纪大了不能什么事都不做,要做一点,对社会才有意义。

主要学术研究,科普活动及高教建设的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