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音乐会(交响乐)的贵宾票、一等票、二等票、三等票是什么?音乐的欣赏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头等票一般安排在贵宾票后面,左右两边。左右两边一等票的观众听得有点偏,但能近距离感受到选手们的表演。
其他票种等等。
不管什么样的票,只要观众不发出很大的声音(鼓掌和播放中国的剧时除外),听现场演唱会比听录音要好得多。因为现场演唱会可以充分展示音乐的空间艺术,而且很大气。
==============================
如何听现场音乐会
正文:勇敢的心
作为现代文明的工业产物,记录的历史刚刚过了一百年。在此之前,人类音乐文明的传承方式,除了乐谱,主要依靠现场音乐表演。千百年来,现场听音一直是古代人获得乐感的唯一途径。即使在唱片业极度发达的今天,现场表演依然以她活泼的善良和温暖,召唤着成千上万的音乐人走进音乐厅和歌舞厅。。。
作为一个刚刚接触欧洲古典音乐的爱乐人,现场演奏的魅力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定充满了遐想和诱惑。在我们即将带着无比的宗教兴奋进入爱乐厅膜拜音乐之前,为了能够让我们从即将听到的“声音”中体验和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快乐,以下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大概是每一个刚刚接触古典音乐的朋友都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音乐会曲目的选择
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有无数的音乐厅,几乎每天都有音乐会上演。比如北京音乐厅,年底就排满了明年的演出日程。我们必须利用手中有限的资金和时间,从琳琅满目的表演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表演。选择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选择自己感兴趣、喜欢听的曲目,这样即使表演团体的表演技巧不尽如人意,音乐本身依然能带给我们应有的感动。对于唱片里那些你无所谓的曲目,不管别人怎么说,那终究是别人的感受。如果再遇到乐队糟糕的表现,那些伟大的音乐以后在你心里永远也翻不了身!
第二,我们将重点关注一些国际知名音乐团体和著名音乐人在中国的演出。这种罕见的表现在中国往往几十年才有一次。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艺人,他们在中国的演出很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错过一次很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如2000年秋大提琴大师罗斯托维奇与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北京世纪剧院的交流演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音乐上的感动,还有他们所体现的音乐人格魅力。
演出前的准备
如果你对即将听到的曲目非常熟悉,甚至可以找到几个经典的录音版本放在手边,那么这个时候你最好避免听这些精彩的录音,以免在心里造成太深的先入为主的障碍,影响你现场听的专注力。中国交响乐团的整体水平是国内音乐团体中最高的,但一些朋友经常对他们的现场演出表现出极大的失望。主要原因大概是我们听了太多国外著名乐团的优秀经典录音。别人越听越懂录音,差距就越明显,失望就越大。
如果对即将听的曲目不熟悉,要尽可能多的收集和了解相关信息,最好先找一段录音来听,这样在现场听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太突然和混乱。至于相关素材的来源,有很多途径,比如图书馆、网络,当然还有喜欢音乐的朋友。
音乐厅的注意事项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听交响乐是要穿西装打领带的。其实在中国没必要。毕竟西装不是我们传统的礼仪服装。只要干净整洁,不邋遢,允许进入星级酒店大堂的衣服,音乐厅都可以接受。有些古典音乐家的服装令人咋舌,比如大提琴家麦斯基和小提琴家肯尼迪。他们的服装一直很有个性。休闲、舒适、休闲不仅是现代服装的趋势,也是音乐厅着装的必然趋势。当然,也有一些特定的演唱会,有特定的着装规范,必须遵守。
演出当天,一定要尽快到达音乐厅附近,一定要提前进入。提前入场有很多好处,可以平静自己的心态,从容等待音乐的沐浴,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节目中对音乐、乐队、指挥的详细介绍,避免演出时的仓促浏览等。。。当然,最重要的,也是对表演团体和艺人最起码的尊重。目前,许多音乐厅在运动中途拒绝让迟到者进入。即便如此,在动作之间短暂的休息时间,在黑压压的观众席中找座位不仅麻烦,还会因为座位影响他人而招来白眼和不快。
手机和传呼机尖锐的铃声在音乐厅里绝对令人恐惧,尤其是在演出的时候。为了避免这种极不和谐的声音和周围人“讨厌”的目光,你最好在进入会场前把它们关掉。如果真的要等特别重要的页面,一定要设置成振动提示。尽量避免带容易发出噪音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瓶、购物袋等。一般音乐厅的门厅里都有免费存放这些小件物品的地方。
北京保利剧院现在已经禁止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入场,真的很明智!根据科学研究,身高1.2米以下的孩子一般不具备情绪控制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很难长时间保持安静去音乐厅听音乐。他们不自觉的“动作”意识,不仅影响家长的欣赏情绪,也扰乱了周围观众的聆听环境。所以,除了一些专门针对孩子的音乐会,尽量避免带那些没有情绪控制力的孩子去音乐厅,否则不仅仅是孩子不舒服,家长、相邻的观众甚至指挥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扰。
听力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以上几点都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最佳聆听状态服务。而当我们最终听到精彩动人的仙乐时,在被文字感动的同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点就是不能乱鼓掌欢呼。据说几百年前西方艺术家演奏交响乐时,观众可以在乐章之间鼓掌。当掌声和欢呼声过于热烈时,指挥会即兴表演,为观众重复刚刚演奏的乐章。然而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风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作之间不鼓掌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在乐章之间保持安静,既能保证一部宏大作品的完整性,又能保证我们欣赏思想的连续性。所以,无论前面的乐章多么精彩动人,我们也只能把所有由衷的感谢和激情释放出来,直到歌曲结束。
如果对正在演奏的作品不太了解,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音乐何时结束,何时鼓掌:在演奏前花一段时间熟悉节目,了解作品的乐章数,在演奏过程中仔细数乐章数。一般舞台上的指挥和表演者在动作之间会有简单的休息动作,台下的观众也会调整姿势,疯狂咳嗽。所有乐章演奏完毕后,指挥一般会转身鞠躬谢幕。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做到了。我之所以让你用心去数动作,是为了防止你盲目的跟着一些不相干的人去鼓掌、起哄,给动作添乱。
我在北京看过几次笑话,都是因为动作之间的掌声太热烈。2000年北京音乐节开幕式,很大一部分观众享受的是政府接待门票。结果莎拉·张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刚一结束,全场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热烈的掌声惊动了在场外负责献花的小姐,于是她拿着鲜花匆匆走进舞台,接下来的一幕真是让国人尴尬。。。另一次是在清华大学礼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刚结束,现场掌声雷动。几个女同学也听到了声音,跑上台献花。。。
盲目鼓掌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避免动作间窃窃私语、翻看节目、喝水、吃瓜子等打扰“小动作”了。无论做什么“小动作”,都要先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到身边的人。毕竟这不是一个人在家听音响的舒适环境!
很多经典唱片都是由最负盛名的乐团、最杰出的指挥家、最好的录音场地、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录音师制作的。再加上精心的后期制作,《天地》的听觉表现远胜于一场普通的国内实景演出。如果我们在声学条件不尽如人意的音乐厅里听一个质量很差的乐队,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脑海中那些“天地”。我们是来听现场“真实”的音乐的,不是来找差距和缺点的,不是来批判的(当然差距和缺点必然存在)。积极而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抛开脑海中所有的先入之见,积极地沉浸在现场听到的音乐中,用心去感受音乐本身,去捕捉那些足以震撼和感动我们的音乐瞬间。这也是普通音乐人听现场音乐的真正目的,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血汗钱和宝贵时间!
当歌声结束,人们散去。
正规的音乐季,正规的乐团在正式的歌曲唱完之后,一般不会有加演(群众演员)。但是,那些交流访问,安可总是少不了的,因为难得看到,难得听到。这个时候,乐团和指挥都会尽力奉献出自己最精彩最动人的瞬间,而他们的安可和安可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掌声。
出于礼节,只要乐队首席(坐在第一小提琴前面的那位)不起身离开,我们观众最好不要匆忙起身离开。万丽千里迢迢来给你表演,这几分钟我们不该急着赶!
当你陶醉在音乐的余味中,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不要忘记留在座位上的东西和留在门口的东西。
如果你愿意,在听完音乐会后,不妨和一些爱乐的朋友交流一下自己的听感,或者写下一些难忘的感受,让更多的朋友通过你的描述,间接感受那些令你终生难忘的音乐瞬间。“独处不如快乐”,这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