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台发烧级的音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外工作条件有限,经济也不自由,但对音乐的热爱依然不变,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忙碌一天后的疲惫和孤独。只有当我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我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因地制宜,用一小套组合来听。虽然简单,数字广播+古董设备,但是音源方便,可以降低数字的味道。不加修饰的音色很令人满意,尤其是听怀旧老歌,很有时代感;我没有发烧,只是喜欢听音乐,没有经济来源去折腾设备。
家里还有一套入门级的设备[害羞]
发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认为发烧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单以价格来衡量,以我个人的标准,一套双声道音响至少需要5万元才能算发烧,5万元以内的只能算家用电器。
为什么是5万?因为我买不起。如果我买得起,发烧的价格会更高。
真想追求无止境的发烧,再贵的设备,买了用了也不再发烧。
发烧多少钱?我觉得我能承受的价格是翻倍的,就是永远承受不起。我不能有的是发烧[呲牙][呲牙]。
我现在用它来制作我自己的小型音响。丢失细节的mp3播放器大部分还是流行歌曲。它们烧不烧不重要。玩得开心就够了[捂脸][捂脸]。
我来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纯属个人观点,请多包涵错误...)
1,什么是发烧音响?这个词在早期是基于“玩弄声音”的心态,对声音和音乐近乎痴迷。其实日常生活的任何领域都有类似“发烧”的群体,比如玩车、钓鱼、棋牌等等。有一群人喜欢执迷不悟,不过话说回来,“发烧”也可以分为“低烧”、“中度发烧”和”。
2.音响系统的复杂程度,设备的价格,对听音环境的影响等等因素很多。甚至音源的属性,音乐素材的载体,不同的音乐风格,声音系统的适应性,听者的生理声学和心理声学,时间和环境,对人的感官都是不确定的。
3.对于任何人来说,“自己”这个词都是很有限的,和钱无关。俗话说,心情好的时候在合适的时空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也许打动你的不仅仅是一段旋律,也许是一句歌词,也许是短暂的孤独与宁静...
4、所谓音响系统,按属性来定义,我认为有器材型(功能性电器)、装饰型(收藏一些过去绝版的经典器材,收藏价值大于聆听价值)、发烧型(在摆弄器材的过程中,既取悦你的生理和声学需求,又抚慰你的心理和声学享受...)
这可能是主体追求的目标...
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一句话!但如果你极其讲究,那么玩也可以分三、五、九等。玩好也是终极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先生致敬和学习...
发烧音响的主要受众是发烧友,包括音响发烧友和音乐发烧友。音频发烧友的发烧音响系统通常是自配、摩托装甚至自制的,并且通常拥有丰富的、个性化的性能指标,能够给音频发烧友带来极致的聆听体验。音乐发烧友的发烧音响系统通常是经典的打包机,能够匹配录音风格和效果,通过近乎完美的回放录音效果揭示音乐内涵,带给音乐发烧友梦幻般的音乐体验。
一个穷学生,但喜欢听音乐。
经过一番筛选,最终选中了一个200元的400w小功放,花150买了两副拆机音响。
花了300多块钱,但是宿舍装了5.0声道的音响系统。
现在每天回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响,沉醉在5.0带来的音乐世界里。感觉好极了。
发烧级的音响也不贵。最重要的是各种设备的完美配合。首先选择优秀的音乐播放软件非常重要,否则会放大失真的音源和噪音。第二步,使用音质出众的HIFI手机,必须是内置音质,必须选用好的耳机。第三步,选择一个耳机放大器,声音要和你的音乐手机差不多。我的快钱200多元,东莞制造。第四步,选择声音自然的功放。我选了姚oo,花了5000。第五步,说话人选择BXXX,大约三千五。通过不断试听,它只有一个型号,是我喜欢的,一个型号太贵买不到。音乐播放软件需要调音,这一点绝对关键。注意功放输出阻抗的选择和音箱的正确性。这些基本上都是错的,音质的效果是天上地下不一样的。总共花了不到两万人民币,和我朋友的一百万差不多。个人觉得比他的更耐听,听了一天也不累。
声音就像金字塔。前期花一点钱就能听出很大的差别,后期越来越贵,差别却越来越小。所以最好放中段音频,而且现在音源这么便宜,预算花在一个带数字流的功放和一对大尺寸音箱上,比如JBL世纪100纪念版和挪威音响哲学590功放,加起来不到8万人民币。
这个问题,让我坐在这里思考了很久,很辛苦的那种思考。
似乎很难总结和描述清楚。这不是言语的问题。
我喜欢听音乐,主要是流行音乐。《李子干》、《我的中国心》、《沈阳》、《狱中泪》、《在水一方》...还有一个叫张迪的即兴歌手等。,都是从我爸的一个三洋单卡录音机里放出来的。我当时很讨厌这些歌,每天在屋子里放着很无聊,远远没有西游记的变形金刚和忍者。我唯一感兴趣的就是用中国铅笔给我爸倒带,主要是为了炫耀我倒带有多快,比录音机还快。当然,这只是一种意淫和不服气的想法。
虽然我不想要那些歌,但是听这些歌的行为在我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当时我想的最多的是:为什么《变形金刚》里没有胶带?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证明了我只是年少无知。后来的卡带机和后来的我明白了“那是毫无疑问的一年,我年少,没有听李宗盛的”(其实这几年我也不想写这句话,但总觉得自己还能嫩一阵子),印证了“年少无知”。
自己听歌的风格取向是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形成的,所以有点像曲子。其实我开始听流行歌曲,只是喜欢一些歌手。那时候刚开始发育,最兴奋的就是那种卿卿我我。回想当时,模仿《串起你我的心》《爱你无止境》让我起鸡皮疙瘩。那时候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观众点播》。有人订了一首《爱》送给妈妈过生日,他在想,送给妈妈过生日好,我可以借着妈妈的光听张学友的歌。当然也有大胆的人会点一首《吻别》送给老师,而凯西·周的出现更是听歌的额外福利。初中的时候,我很佩服当时的副班长,因为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唱出刚出的新歌。最牛逼的是,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欲望很强,从不怯场。他站在窗前,怒吼着“我爱裸体”,响彻教学楼和居民楼环绕的操场。过了很多年(几年前)我才明白他唱《平凡的歌》的方式。一个初中生怎么会有那种沧桑的感觉,对我来说还是个谜,我只能佩服当年的他。
高中的时候,我已经熟悉了流行乐坛,甚至有了国际化的视野。我逐渐用我喜欢的歌手的分量和特点来展现自己的品味,磁带也从盗版收藏变成了正版专辑(我很后悔大学毕业后扔掉了那么多正版磁带,因为它们被淘汰了。如果他们还在,我一定会买一个当时买不起的摊位)。不过我还是用我爸的单卡录音机听音乐,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髦的老爸开始少听音乐了。是因为我占用了他的录音机吗?当时商场里各种品牌的组合音响让我口水直流,我也知道了什么是“音质”。
高考结束后,赶上了弟弟小饭馆的装修。他把店里的一套设备搬到了我家。除了电视,还有一个三碟VCD,一个AV功放和一对AV音箱,都是大牌。那个暑假,我疯狂的租碟片看电影,同时也了解了功放和音箱的播放形式,以至于当时还很流行的音响都被我拒绝了(虽然我买不起)。
外星人抽泣嘴发出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房间,准确的说是吓死我了,因为我还没死,那声音的表现力让我难忘。功放的加持,在我的感觉里,就像佛祖给佛珠发光一样。
还有意犹未尽的性格,导致我自己的音响系统时间,耽误了很久。
那套东西放好之后,我的脑子像流水账一样在上面滚了很久。
这堆东西发出的声音真的很有说服力,至少不是我听歌的瓶颈。现在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开会和存歌上,以及如何赚点钱。毕竟还有一个系统是我更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