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看过“我心狂野”的朋友请进!

《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尼古拉斯·凯奇(Nicholas Cage)现在红极一时,恐怕很少有人记得他在1990年演过的那部《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吧?这部电影由大卫·林奇(David Lynch)导演,根据Barry Gifford的短篇小说改编。Gifford的原著只有五页,电影却洋洋洒洒地扩充到两小时。林奇的电影以悬疑和风格诡异著称。这部片在表现形式上诡异,本质上则不折不扣是个爱情童话。

Sailor和Lula是一对恋人,但是Lula的母亲极力反对二人交往,还派了一个混混去对付Sailor。Sailor一下子就把混混干掉,他也因而坐了两年牢。出狱后他携女友远走高飞,Lula的妈妈间接找上一群变态杀手去追回女儿并解决那小子。于是情节就在漫长的汽车旅程中诡异的经历,杀手的追杀,和由回忆中抖露出 Sailor的妈妈与人勾结害死丈夫的阴谋中展开。

如果说邦妮和克莱德的旅程向观众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与黑暗,进而正当化他们的行为的话,Lula和Sailor的旅程则几乎全都是反映其内在的经验。片名叫做《我心狂野》,本片着重的是一个狂乱的心灵如何因爱情的浸润而被“驯服”(结局Sailor对Lula唱的正是《Love me tender》)。火焰是本片最常出现的主题。除了代表Lula的父亲被火烧死的记忆片段以外,也暗喻狂暴难安的心灵。Lula许多段不愉快的回忆,如被父亲的朋友强暴、堕胎等,也是为了强调扰动难平的心理状态。即使连他们在一路上碰到的诡异事物——例如骑扫帚的巫婆,因车祸而死的男女孩,小镇上裸着上身跳舞的肥女人,和满嘴黑牙长相猥亵的家伙——都似乎像是存在他们的幻想和梦中。能抚平他们狂野的心的,是两人肉体的结合和由肉欲升华而成的爱情。就如大多数的爱情故事一样,两人最后以圆满结合结束。

八十年代通俗文化最重要的事件是MTV的兴起。MTV之异于以往之处,不在于它把影像和音乐连接起来 (在这之前歌舞片早已行之有年了),而是在于它用一连串断裂的、快速变化的影像来搭配音乐,而赋予音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观念,认为每个读者可由文本中读到不同的意义。我们在看MTV时,对影像的诠释依我们本身的生活经验、心理状态和欲望而有所不同,确实有一点后现代的味道。《我心狂野》虽然没有使用断裂和快速变化的影像,但它加入了许多诡异而与本身主题较不相干的影像元素,再加爵士乐、重金属摇滚和猫王的情歌穿插交织,不免让人觉得有MTV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