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岸弦乐四重奏音乐会综述
2019/6/21,19: 45,上海交响乐团礼堂。
第一小提琴手:纪尧姆·莫尔科
第二小提琴手:黄娜
大提琴:陈
维奥拉:泡桐
弦乐四重奏不像交响乐那样宏大震撼,但更精致优雅。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四种弦乐器涵盖低音、中音、高音,音色完美融合。
之前有朋友问我这四种乐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我觉得我当时回答的不好。这次我把有“弦乐四重奏之父”之称的海顿搬出来了,以挽回场面。海顿说:
第一小提琴就像一个智力非凡的中年人,言辞精辟。只要找到话题,他总是说个不停。
第二小提琴是他的朋友。他极力突出朋友的精神,很少顾及自己,在谈话中总是支持别人的观点,从不炫耀自己。
大提琴是个庄重的人,学识渊博,容易为人师。他用简洁准确的金玉良言强调了第一小提琴的备注。
至于中提琴,这是个心地善良又唠叨的女人。虽然她说不出什么惊人的话,但每当人们说话时,她总是插嘴。
票是在第三方app上买的,座位是随机分配的。我以前在音乐厅的主厅听交响乐,但这次弦乐四重奏在演奏厅。吐槽演出大厅的座位安排,虽然买的票是内场座位,但是前排和后排没有高低差,舞台很低。坐在前排的人可以很好的挡住你的视线,基本看不到舞台上的表演者。还好左手边没人,可以借半个身位,透过前排两个观众的头的缝隙看表演者。
以后在官网购票,可以自己选座位。通过这个观察,A区1排一览无余,视野极佳。或者A区及以上的第9排,这里前后排座位有明显的高度差,视野很好。
这场音乐会的曲目是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十弦乐四重奏和勃拉姆斯的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两个曲子都比较好用,尤其是贝多芬的那首,叫竖琴。在第一乐章中,乐手会拨动琴弦,模仿竖琴的声音效果。加上竖琴这个符号后,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第一小提琴手纪尧姆·莫尔科来自法国。在这场演唱会中,这家伙在表演过程中表情非常丰富,时而叹气,而三位中国音乐人则相对淡定。对于音乐人丰富的表达方式,有人很喜欢,认为他们对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把自己带入了音乐塑造的场景和人物的命运;有些人不太喜欢。他们认为是音乐人有意吸引眼球,有些是人为的。
音乐会结束后,一个朋友想,“第一小提琴手是绝对的主角,其次是大提琴,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是不起眼的配角,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想在这个舞台上还是仅仅在舞台上成为主角?你会怎么选?”
关于这个问题,我观察到了三个事实。
第一,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是主角,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是配角。视觉上,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坐的位置是C,观众眼中的主角,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分属于两边,更像是配角。听觉和视觉的差异安排使四重奏成员达到了一种平衡。
第二,四重奏的成员通常是同学和朋友。弦乐四重奏的演奏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没有指挥过,全靠成员互相听,互相看,互相感受,互相配合,就像一个人一样。他们在队里的位置是一样的。不像交响乐中的管弦乐队,每个声部的主导地位高于其他成员,首席小提琴手高于所有其他成员,是乐队的老大。四方成员,无论地位高低,也是一种平衡。
第三,四方成员报酬相同,也是一种平衡。
一个事物的发展和维持,必然是达到某种平衡的结果。任何不平衡都会在系统的正反馈循环下不断强化,最终导致系统的崩溃。
所以我觉得四重奏里并没有绝对的主角和配角。如果你想成为音乐表达的主角,你应该选择第一小提琴或大提琴。如果你喜欢被注视,选择第二小提琴或中提琴。其实其他方面大家都一样。想要里子,还是要面子,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