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区别

第一,后现代音乐的文化特征。西方传统音乐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理性主导的。是一种英雄主义的精英文化,追求深度的概念。在用严格的规范建构音乐时,要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或者说要凝聚升华出一种高于作品本身的精神力量,其中主体性最为突出。现代主义音乐开始趋向于更加感性,这是一种高尚的感性。比如印象派,注重外物在人心中造成的印象,但还是以人的角度为主。主体若隐若现,描绘外部事物,人也在其中。它介于传统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在后现代主义音乐时期,音乐发展到了极致。音乐似乎变成了一种纯粹感官的东西,这是不理智的。在后现代时期,音乐不再被称为“作品”,而是“文本”。这里不再强调对文本的某一种解读,因为每一种解读只代表一个人的观点,强调所有人都要参与。这是一个没有深度、质感和碎片化的平面陈述。首先要肯定后现代音乐的进步性,即“反叛意识”。是对资本主义后期资本主义矛盾的挑战,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反动。“它通过解读语言,亵渎逻辑、理性和秩序,使现代文明秩序的权力话语和资本主义永恒存在的神话失效。(注: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2页。)”它勇敢地批判和否定旧事物。在音乐文化方面,艺术家们以非凡的勇气和大胆的创新实验,展示了他们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的精神。后工业社会伴随着高科技和电子手段出现的电子音乐、偶然音乐、具象音乐、危险音乐、生物音乐,就是这些创新实验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包含了一种极端的理论,也包含了很多谬误。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反作用实际上是以极端虚无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没有中心,没有主体,消解了一切游戏规则,也消解了对真善美正义的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也随之消失。所以我们在肯定后现代音乐强烈的反叛意识的同时,其实看到了后现代音乐让一切成为可能,所有的意义都变得合理。它打破了音乐和噪音的区别。传统美学原理规定乐音是音乐的基本词汇,然后现代主义音乐就一味地全盘否定传统,用噪音做音乐素材是不可接受的。这些噪音包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还有撕纸声、咳嗽声、脚步声等等。后现代主义音乐彻底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但艺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在人的精神领域的作用决定了它必须高于生活。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谬误在于它太等同于生活,是一种失去了精神超越价值的艺术。“它以破坏高雅音乐,与通俗艺术合流为出路,这是一种艺术自杀的行为。(注: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22页。后现代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是碎片化。主体的消失。主体作为现代哲学的元话语,标志着人的中心地位和为万物立法的特权。在后现代主义中,主体失去了中心地位,变得支离破碎,没有了自我的存在。当主体被分散成碎片时,以人为中心的观点被打破,主观感受力被消除。世界不再是人和物的世界,而是物和物的世界。追求纯粹肉欲的感性支配,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消失,只有纯粹的客观表现,没有丝毫热情。后现代主义音乐也随着主体的消失呈现出音乐碎片化的非中心状态。于是旋律之美丧失殆尽,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态度也随之被破坏。需要注意的是,原始音乐只有节奏没有旋律,所以可知旋律是音乐进化的产物。旋律的消失,美感的丧失,不是艺术的进步,而是艺术的倒退,必然导致观众的流失,最终导致观众的流失。随着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碎片化表现,我们也看到了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另一个特征——平面感。”“平面感”,又称肤浅感,是指作品审美意义的深度丧失。作品无法解释,只能体验。后现代音乐拆除了资本主义的深层模式,即反英雄主义和反精英文化。我们在欣赏传统音乐时,可以通过对其形式的建构,挖掘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层含义。那么现代主义音乐不追求深度,只求表象的罗列和表达,不注重结果,只注重过程,只感受和参与呈现的过程。传统音乐作品具有和声和质感,既有横向线条的细腻发展变化,又有纵向的“深度结构”,是立体的。在中国流行乐坛,崔健和他的摇滚音乐有其后现代意义。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崔健的作品都是中国摇滚乐的重要代表。从本质上来说,摇滚乐绝对追求生活的真实。它摒弃了浪漫主义的一切矫饰,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受和参与感。崔健直接触动了人们麻痹的神经。他沙哑而有力的呐喊声,似乎唤醒了人们追求生活中最原始、最真实的灵性,这种灵性早已被后工业社会的匆忙与冷漠麻木。崔健的作品以感性的方式直接表达了在一个价值观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体现了历史和时代的丰富内涵。他的作品是一种真正的灵魂倾诉,给生活最无情的解剖,却是最真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于6月1949+10月1日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从这一天起,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的东方,显示出勃勃生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音乐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翻开了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解放大陆、建立地方人民政权、抗美援朝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恢复国民经济和初步整顿国民经济、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三年。我国广大音乐工作者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引下,经过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音乐事业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音乐工业建设、人民音乐文化生活、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它的发展几乎与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同步。第二节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形式和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在世界民族中享有盛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重视,政府动员了大量的音乐家,与有关方面一起,对我国各民族的音乐、音乐、戏剧的类型进行了广泛、深入、全面的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大型调查活动有:(1)收集整理1950江苏无锡民间音乐家阿炳的音乐传记及演奏技艺,使其优秀的二胡音乐、琵琶音乐及演奏技艺得以代代相传;1953河曲民歌调查,中国民歌大规模收集整理;1956左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古琴音乐调查,采访了近百名古琴演奏家,收集了一批重要的古琴音乐文献。通过“奏乐”和录音,再现了《碣石调幽兰》、《广陵散》等历史名曲。同时开始编纂出版《古琴曲集》等古代钢琴音乐历史文献。65438年至0957年《孔庙乐》(大成乐)的调查与整理;特别是对侗族大歌、十二木卡姆、安鼓乐、苏南吹、浙东锣鼓、闽南乐、江南丝竹、粤曲等重要乐种的调查,不仅收集了大量的音乐史料,而且发掘和抢救了一些濒危的乐种、乐种和剧种及历史。1957-1959在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对少数民族的音乐进行了调查,并于60年代初开始对全国各地的民歌进行系统调查,用于中国民歌的编纂。成绩和收获都很喜人。1抢救整理民间音乐人阿炳的音乐2传统民歌的收集整理1953秋天,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民乐研究所的收集队到山西河曲调查当地的民间音乐,收获颇丰。这次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和戏曲资料,撰写了河曲民歌采访专辑。三个五融合:1960中国民歌融合“四人帮”被粉碎后,有五个融合:中国民歌融合、中国民族器乐融合、中国曲艺音乐融合、中国戏曲音乐融合、中国秦曲融合,每个融合都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1995左右批量发布。“五个结合”卷帙浩繁,历史的,学术的,实践的。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和音乐协会组织动员音乐家、民谣歌手、民间艺术家、民族语言学家等专业人士抢救各类民族民间音乐,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口碑资料(包括乐器和相关背景资料)。与此同时,我国广大音乐家也对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了研究,从内容到形式,从形态特征到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扩展到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比较研究乃至心理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仅《中国民歌集》就收集了全国各地近30万首民歌。约35,000首歌曲汇编成本地集成卷。目前,国家初审、复审、终审已分批进行。《中国民歌湖北卷》、《中国民歌山西卷》等地方卷已正式出版。“五集成”的收集整理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而且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专门人才。这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建设我国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整理抢救各民族民间音乐五大民族乐器改革以民族乐器生产行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颁布部分民族乐器生产质量标准为标志。分别于1954和1959在北京召开了两次大型乐器改革座谈会,介绍了一批改革成果。1956轻工业部科学院下属乐器研究所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乐器的改革和制造。中国的民族乐器,如古琴、古筝、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笙、芦笙、唢呐、管子等乐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乐器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器乐的创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器乐创作的繁荣与民族器乐改革的成就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