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代表音乐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许多年轻人在田野和山里独唱或二重唱。有的表达爱意,赞美家乡,庆祝幸福生活,有的即兴发挥。德宏地区的民歌有“寿妈”和“寿童毛”两种。①芒市、盈江等地的喊,可分为程子民歌(傣语叫“寿乐孟”,是城镇流行的民歌)和坝子民歌(傣语叫“寿乐姐”,是农村流行的民歌)。前者更柔和,后者更清晰。各地流行的喊话风格大同小异,音乐的基本特点是:旋律抒情,多用递进、小跳,锣、尚、渔、筝调式较为常见,有时调式在结构内交替或向从属方向偏移。古老的民歌(傣语称“胡班马陶”)和流行于覆盖地区的民歌(傣语称“胡丹马”)都可以归为胡马,只是风格略有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德宏芒市程子民歌:②喊统毛,这是流传在瑞丽的一首民歌。音乐酣畅热烈,多调式,节奏自由。曲调中间跳下七度,结尾连续上跳,向上滑动,颇有特色。用同一个男高音为男女唱情歌时,叫“喊会爽”,指的是爱歌。瑞丽还流行着缅甸傣族地区的民歌《喊亮傣》、《喊冷当》,音乐独具特色。下面的例子是德宏瑞丽的《喊一定是晴天》:西双版纳傣族民歌的曲调与情歌基本一致,节拍清新,重音明确,音乐明快。旋律以递进和小跳为主,中间有七八度的跳跃,多为宫调,但以征号和喇叭为主。

金平一带的山歌,傣语叫“魂毛骚”,是青年男女在夜间唱的,有阿沁伴奏,曲调多为宫调,但以签结尾。此外,元江和景谷还有不同风格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