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什么地方戏?

秦腔(或称秦腔),又称随机戏,起源于西方秦腔,流行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因其以枣梆子为打击乐器,故又称“梆子戏”,俗称“梆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秦腔起源于陕西和甘肃的古代民间歌舞。它生长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经过几代人的创造逐渐形成。从周朝开始,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因此得名,秦腔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剧种。由于枣梆子是作为打击乐器使用的,所以又叫“梆子腔”,又因为打击时发出“梦幻”的声音,所以俗称“梆子”。唐代诗人李在其剧作《雨村》中说:“相传钱家藏书数百册,颇有腔。它始于陕西,以擂鼓为板,秦越响应。又紧又慢,俗谓梆子腔,谓之乱奏。”“乱弹”一词在中国传统戏曲声腔中有多种含义。过去,除了昆曲和高腔以外的剧种被称为乱弹,有些剧种被称为乱弹。有些剧种以命名,如温州和河北等,至今仍作为梆子腔系的总称,以秦腔为基础。

秦腔“形成于秦,精炼于汉,兴盛于唐,完备于元,成熟于明,播于清,几经演变,成大观”。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鼻祖,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传说中的《碗中莲花》的翻版。

由于秦腔的许多剧目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或有趣的题材,如反侵略战争、反抗汉奸和压迫的斗争等,也由于秦腔音乐体现了诚实坦率、淳朴、勤劳勇敢的民风所具有的明朗、宽厚、正直的品格,形成了更早(也许是最早)适合表现各种情感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系;再加上秦腔的艺人逐渐创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所以秦腔所到之处,对各种剧种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种梆子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梆子戏的鼻祖。秦腔三代,即清康、雍、甘流入北京,直接影响了京剧的形成。秦腔的鼎盛时期是乾隆年间(1736-1795)。这一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秦腔社,仅xi安就有富宝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36个秦腔社。秦腔的表演简单、粗犷、豪放,充满夸张。秦腔唱法可分为欢乐和苦涩两种。前者表达欢快喜悦的情绪,后者表达悲痛悲伤的情绪。演唱的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主要乐器是板胡,发音尖锐清脆。在脸谱(如秦始皇留胡子的金面)、身材(如骑马、拉架子、挑柴、挑水等)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化妆(如换包头梳头)、绝技(吐火、吹火、踩高跷)、语言押韵(秦腔是十四韵,里面有入声)。“唱吼”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角色交易分为四代(老学究、青年学生、青年学生)、六代(老聃、郑丹、肖丹、花旦、吴丹、媒丹)、二代(大网、毛网)、一代、十三代,又称“十三网”。秦腔因其流行地区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冀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东部的渭南地区;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称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故称刁寒强秦;流行于Xi安,叫Xi安乱弹(即中路秦腔)。受各地方言和民乐的影响,每个秦腔在语音、唱腔、音乐上都略有不同。50年来,东、西、南三路都不发达,中路取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占据绝对优势。秦腔表演的剧目多以《万国》、《三国志》、《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说或悲剧故事为题材,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剧。剧目654.38+00000多部,居全国300多部戏曲之首,其中不少剧目因年代久远而失传。根据目前的统计,剧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