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初三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初三下册的音乐教学设计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下册音乐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

初三第二册音乐教学设计选段1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能够简单的听懂并唱出弱杠。

2.过程和方法目的:通过模仿小提琴、吉他、法国号的演奏方法来认识它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做一名青年音乐人,激发学生表达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唱这首歌,用活泼跳跃的感觉去表演。

三、教学难点:

歌里的0 bron | bang bang bron | bang bang bang唱的很准。

四、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视频制作,打击乐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播放预先制作的吉他、小提琴、法国号的演奏视频,问“如果你是一个年轻的音乐家,你能像他们一样演奏这些乐器吗?”分别模仿弹吉他、小提琴、法国号的动作,然后展示这些乐器的图片,了解乐器的基本信息。老师:今天,有三位外国音乐家演奏几种乐器。让我们来认识他们吧!放《我是小音乐人》这首歌。

2.教授新课:

(1),模仿表演,突破难点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听来了解这三种乐器在歌曲中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吉他:0博朗|棒棒博朗|棒棒棒

小提琴:0楼|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法国号:0斗龙|棒棒斗龙|棒棒棒

第二:小组合作与独立探究()

要求:1。如何演奏这首曲子?

2.小组讨论合作演唱。

难点指导(老师):可以用弹吉他、拉小提琴的手势,留下前八分钟休息,让学生按照谱的要求正常演唱。

第三:角色扮演,巩固唱功。

具体:1。分成三组,分别弹吉他、小提琴、法国号,边模仿边表演唱歌。

2.师生共同评价三组歌唱表演。(节奏、语调、声音和表演)

(2)、师生合作,重点解决。

1.听歌,画旋律线,对旋律有一定的理解。

2.老师边弹边唱,学生跟着节奏。

3.学生唱歌,问题由小组讨论解决,老师辅助推动。

(3)、整体升华,情景表现

表演分为两部分,具体来说:第一部分是用旋律线演唱表演,第二部分是模仿演奏乐器表演。

(4)捆绑销售

今天,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人,我们经历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之旅。我们学习了三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学习了这首活泼的歌曲。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充满欢乐,用音乐点亮我们的生活。

第六,教学反思

导入部分的流畅性不好,需要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把音乐的主题和学生的主体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估计不足。预测解决方案是不够的。

初三下册音乐教学设计选段2贝壳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贝壳之歌》,感受和表达歌曲优美抒情的意境。

2.能够运用想象力,用动作、打击乐、画笔等来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艺术形象,体验和感受海边美丽的贝壳。

教学过程:

首先,组织教学(让学生一起唱班歌)

第二,新课程的引入

让学生观察挂图,并说出他们看到的内容。

三,新教学

1.第一次听之前,可以提示一下:你去过海边,看过大海退潮吗?退潮后海滩上有什么?你捡过贝壳和虾吗?让学生理解“驾海”的含义。

2.第一次听完可以提示:歌里唱了什么,给你什么印象?

3.再听一遍这首歌。听并表演。

4.听录音。让学生动情地读歌词。

5.听听贝壳歌的音乐。感觉三倍时间。(说出三拍子的意思和节奏)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6.哼唱歌曲的旋律。

7.学唱歌。

8.学习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第四,综合表演

初三第二册音乐教学设计选段3教学内容:

歌唱——北京民歌《对花》

听——黄梅戏《对花》

创作活动-配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北京民歌《致花儿》,唱出民歌的独特魅力。

2.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可以初步感知该剧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和民俗风情的丰富性,增加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能够认识并演唱带点的四分音符,理解并运用“二重唱”的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歌曲生动幽默的趣味性,可以用问答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引导虚线四分音符的持续时间和第三、第四乐句的音高的演唱。

准备教具:鲜花图片、一朵玫瑰、装饰教室的鲜花、卡片、磁带和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联系生活,引起共鸣

引导学生观察课堂变化,揭示“花”的主题。

1,导入

老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今天我们教室里有很多五颜六色的花。没错,我们今天要学的歌,就是和“花”有关的。

2.沟通

老师:春天到了,百花齐放。你知道什么花?请说出花的名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学生们真的知道很多。每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和生长特征。老师也想考考大家——

水里开什么花?(荷花,水仙)

什么花看起来像木耳?(水仙)

满山都是什么奖金?(山茶花、杜鹃花)

什么花的树枝上有刺?(月季,月季,月季)

3.听听《致花儿》这首歌

老师: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听歌里的答案。

一、播放录音《致鲜花》

b .用有节奏的语言听完老师的提问后,引导学生根据歌词中的句子有节奏地回答。

老师问:什么?鲜花?在水里?学生回答:凌。焦?鲜花?在水里?

老师问:什么?鲜花?比如木头?耳朵?学生回答:凤凰?仙女?鲜花?在水里?在水里?

老师问:什么?盛开的花朵?开满红花?山?学生回答:山。喝茶吗?盛开的花朵?在水里?

老师问:什么?盛开的花朵?全梗?荆棘?学生答:强卫?盛开的花朵?在水里?

展示花卉(凤仙花、山茶花)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它们的外观特征。展示玫瑰,介绍蔷薇科。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触摸树枝上的刺。

二,新歌教学

1,街体

老师:刚才这首歌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北京民歌《致花儿》。让我们一起学唱歌。

2.学习唱歌

a、认识虚线四分音符(借助卡片)

先出示四分音符并命名,然后介绍“点线”,认识点线四分音符。

b、老师唱总谱,学生哼唱旋律,找出总谱中虚线的四分音符。

c、重点练习带点音符的词组。

d、分句教歌词,注意反复练习难句,比如第三个乐句。

3.介绍“二重唱”的演唱形式

老师:这首歌和我们之前学的歌不一样。它的歌词里双引号比较多。学生们找到了吗?有多少?(二)什么意思?(两个人唱歌)

老师:对了,歌里,一人问一人答。这种演唱形式叫对唱,是一种知识性、趣味性的对唱。让我们以二重唱的形式练习歌词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唱完第一段,再唱另外三段歌词。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活泼的声音唱歌。

第三,创作歌词

师:可以继续编歌词,比如(唱)“花儿有什么香?”(唱答:茉莉、栀子花)

学生可以自由作曲,以二重唱的形式演唱。

第四,欣赏黄梅戏《花儿》

老师:其实这种配花形式不仅在北京流行,在其他地方也很流行,不仅在民歌中流行,在戏曲中也很流行。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段黄梅戏中的《花为花》,听听有什么不一样。

揭示欣赏话题,播放录音。

初三第二册音乐教学设计选段4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4/4节拍歌曲的优美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认识全音符,4/4拍的含义和力度规律。

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用破嗓子唱歌。

2.用肢体动作感受和表达4/4拍的力量规律。

课前准备:录制歌曲《小船》。

教学过程:

第一,进口

1,听音乐做节奏(播放歌曲《小船》的录音)。

2.刚才歌里唱的船,指的是弯弯的月亮。今天老师邀请你再听一首歌,听听这首歌里的船指的是什么。

第二,教唱歌

1,分别听歌曲《小船》《小船》第一段歌词,熟悉歌曲旋律。

(1)问题:两首歌有什么异同(在情绪、节拍、速度等方面。)?

(2)复习3/4拍签名的意义和力量规律,引导学生学习4/4拍签名的意义和力量规律。

(3)用肢体动作感受和表达4/4拍的力量规律。比如第一次拍手;第二个拍拍手打开;第三拍腿;第四,拍手打开。

2.完整地听《小船》的模型演唱录音,让学生重新感受4/4拍的节奏,更熟悉4/4拍的力度规律。

3.用哼唱模式唱出歌曲旋律。

4.学生在老师的音乐伴奏下,动情地朗读歌词。

5.老师充满感情地唱着歌,学生们轻轻地跟着唱。

6.学生在伴奏下唱歌。

三、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以微弱的起始节拍演唱,在休止符处断音,并注意靠音。

2.结尾音符要四拍唱出,并对整个音符进行说明,让学生了解整个音符的形状和持续时间。

3.这首歌表现了小主人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你觉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

初三第二册音乐教学设计选段5教学目标

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西瓜。西瓜熟了,有人要看,就要搭个小瓜棚。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要看吗?

看瓜很辛苦,但也很开心。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体会主人公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以及乐观风趣的性格。

2.听录音,唱几遍。

3.学着跟着录音轻声唱歌,学唱歌的时候要求眼睛同时看到乐谱。

歌曲中有很多“X.X”的节奏。为了提醒学生,还应该解释波音和倾斜位置。

在“嘿,嘿,嘿,小瓜棚,小瓜棚”这个地方,学生仅凭感性(三拍半)很难准确把握“哟”字的时间值。所以要认真学习唱这五个小节,唱歌的时候要摇摆或者打拍子,这样学生才能唱的准确。

最后留下录音,跟着老师的钢琴一起唱。

4.布置作业为歌曲《小瓜棚》收集并录制背景音。

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唱歌时的热情和参与率,学习唱歌词的效率。

2.学生学习唱某些歌曲时的注意力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