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带你重构“爱”的世界观
“爱”作为人类永恒的命题,人们为之歌颂,历经悲苦,圆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故事,终其漫漫一生探寻它的真谛。
老生常谈的话题,或许重新拾起之时却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我想出这样一个办法来解决:先破后立。
“先破后立”是一个收起自己对原来事物的看法,然后以一个“归零”的姿态重新从事物的本源出发,重构认知的过程。
百科上如是解释:“爱”是指喜欢达到很深的程度,继而人为之付出的感情,是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有人将英文单词“love”的每个单词拆解成如下释义:L代表聆听(listen);O代表付出(obligate);V代表尊重(value);E代表宽容(excuse)。
本书的作者费罗姆认为“爱”并不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够轻易沉迷其中的感情。他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爱”不是狭义上的爱情,而是广义上的一切需要精心经营的感情,“爱”并非通过磨炼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所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与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1.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其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
2.博爱(brotherly love)是一切爱的形式的基础,博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当人们爱那些与自己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是,爱情才开始发展。
3.母爱对孩子的爱是“我爱因为我比人爱”,她的爱是无私的,是故乡,是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他的爱是法律、秩序和纪律。
4.自爱来源于人们爱的能力,即来源于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倘若一个人能够卓有成效地爱他人,他也会爱自己。
按照理论规范去实践,集中精神跟制作一件事,要有足够的耐心,投入最大的关注任何渴望在爱的艺术中成为行家人,必须决心在其生命的每一阶段都按照爱的理论规范去实践,集中精力和投入足够多的耐心,从而开始学习这门艺术。
·克服自恋:客观地看待人和事物的能力,能够把客观地图层和由欲望恐惧所构成的图层分开
·理想信念:根植于自己的实践观察和理性思考基础上的独立的确信
·能动性:从早到晚,始终保持思想和情感的积极性,处于一种清醒、活力的状态,避免内心的懒惰
本书中作者的观点具有超前性,作者纠正费洛伊德关于爱情与性有着不可割裂的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决定前者的错误判断,同时提出爱情是能将本能与欲望控制并以人类高尚的精神性作为应答人类生存问题答案的理性人。此时,人们对爱情的认知不再是生殖冲动,也不再过于偏狭地指向男女之别的性爱。
当今社会忙碌时常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变得越来越深,爱情作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归途,时人类拜托人机孤独感的必然之路,但实现这一统一的前提是拥有爱的能力。
当然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论有没有打算去踏上追求爱情的路途,人们都要通过练习来习得与人相处的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收获快乐和对生命的感悟,而不是自我封闭、碌碌无为。
放眼当下,我始终信奉一句: 先自沉稳,而后爱人。 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尽可能地提高自己,不仅是对伴侣的最好承诺,还有极尽生命高层次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