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歌?这三类是什么?每个品类有什么特点?为每个类别给出五个例子(歌名)。

民歌(民谣)原指各个民族的传统歌曲。自古以来每个民族的祖先都有自己的歌。这些歌曲大多不知道作者是谁,只是口耳相传,代代相传。而我们今天说的民谣(民谣)多是指流行音乐时代的民谣(民谣),指的是以木吉他为伴奏,以自然率真的方式演唱,唱出大家朴实的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

中国民歌的分类;

中国民歌有很多分类。按体裁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号子(包括扛号子、船夫号子、作坊号子等。)、民歌(包括一般民歌、放牧民歌、田阳民歌等。)和小调(包括歌谣、时令曲调、风俗仪式歌、舞曲等。).在一些学者的著作中,民歌分为号子、民歌、牧歌、田野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有助于理解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能,音乐表现的方法和特点。

按民族和地域风格和颜色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传统、语言特点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各民族民歌的风格和色彩相差甚远。一些数量较多、居住区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藏、壮、维吾尔等,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点划分为若干个色彩区。比如汉族民歌,大致可以分为八个色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湖南、湖北、江淮,其中前三区属于北方,第四至第六区属于南方,第七、第八区属于南北过渡区。还有四个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有不同的点,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和色彩的分类有助于理解和研究民歌的风格和色彩以及音乐与民俗的关系。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理解和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此外,还有基于历史发展时期或为了某项特殊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歌风格和色彩,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六种不同的风格和色彩。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方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新疆民歌区:

3.西方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萨满教影响下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和东部沿海具有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各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有各的传统划分方法,不可能统一,只能保留差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位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被称为“音乐民族”和“诗歌民族”。民歌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和阴山以北地区。它们的特点是词短腔长,装饰丰富,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体现了辽阔草原的气势和牧民宽广的胸怀。牧歌、乡愁歌、赞美诗等。大多是长调。知名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田园》。“短调”主要流行于西部和南部半农半牧区,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很多叙事曲、情歌、婚礼曲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玛》和《小黄马》。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草原牧民淳朴、开朗、热情、豪放的感情和性格。此外,《西蒙》中还有一种“蒙汉调”,是蒙汉音乐文化相互吸收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地区的登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喜爱的歌曲。

2.西方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位于新疆,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歌为代表。它受到了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人善歌善舞,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可以分为四大类:情歌、劳动歌、历史歌和生活习俗歌。在音调方面,维吾尔族民歌包括中国音乐、阿拉伯音乐和欧洲音乐体系,是中国民歌多样化音调最突出的来源。许多民歌与舞蹈相结合,风格活泼有趣。国内外著名民歌有《阿拉本·韩》、《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北部,从事畜牧业。民歌可分为三类:(l)歌词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作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风俗歌(包括婚礼歌、婚礼哭歌、婚礼送歌等。).其中情歌数量最多,大多表现了恋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有两大体系: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中国的音乐体系以宫调和宇调为主。全国闻名的有《Maira》和《等我天亮》。

3.西方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藏族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和四川的一些藏族聚居区。民歌包括民歌(牧歌)、劳动歌、情歌、凤凰山歌、赋诗五大类。山歌演唱活动多与佛教节日有关,许多山歌与舞蹈相结合,如《囊玛》、《堆谢》、《过谢》、《过庄》等。音乐属于中国的音乐体系,民歌一般具有热情、欢快、真挚、动人、高原特色、节奏感强等特点。著名的民歌有《北京金山上》等。《在北京金山上》原为箭歌(即狩猎歌),最早流传于西藏东南部林区。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民歌传遍全国。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二十多个不同的民族生活在这里。这一地区的民歌具有不同程度的古代文化特征和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是“诗、歌、舞”的结合体,内容复杂多样,不同历史阶段都有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书面语言,民歌成为他们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和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手段,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都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的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大多数民族都有两个声部和三首民歌。民歌分为“大曲”和“小曲”。侗族、布依族、壮族中以大歌最为著名。大曲有三种:男曲、女曲、儿歌。一般男性歌曲节奏感强,曲调活泼。女生大歌节奏自由,旋律细腻柔和。除了两个声部,还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主要是关于爱情的。一般是年轻男女在室内轻声唱歌。此外,还有古歌,苗族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描述天地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旅行等的原因。旋律充满了诵经声,演唱者多为老年人。侗族大歌在20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贵人开桂花》、《Xi明月松》等。也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萨满教影响下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区,以鄂伦春族民歌(包括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和满族)为代表,鄂伦春族还保留着许多1949以前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热爱歌舞的民族。过去,它以狩猎为生。每当它狩猎归来,或国家节日,都要举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以分为三类:(1)民歌,(2)舞曲,(3)萨满调。民歌分“长调”和“短调”,“长调”高亢有力,节拍自由;“短调”曲调流畅,节奏有规律。大部分歌舞都是人群的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丧葬而唱的歌。曲调在吟唱,大多是为了带来和平。鄂伦春族民歌是五声音阶的。宫模式和羽模式居多。他们最喜欢的民谣是二胡兰?《德呼兰》是一首赞美自然的歌曲。此外,“鄂伦春族唱法”也是全国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还有汉、回、土、撒拉族、保安、东乡、西藏、裕固族等民族杂居的地区。自古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流交融,产生了一种为八个民族所共有的歌曲——《花》。这一带的民歌可分为“家歌”和“野歌”。“家歌”包括各种酒歌、宴歌、小字、秧歌等等。“山歌”包括各种山歌、牧歌,也包括《花儿》。野歌只能在户外唱。《花儿》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它的曲调悠长而高亢,风格深沉而委婉,气质粗犷而质朴。无论哪个民族用汉语演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词,国内外著名的曲目是《上山看平川》。

7.中原和东部沿海具有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是六区中最大的,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样。语言虽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也呈现出各种特点。另一方面,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的汉族人口都在1000万以上。所以民歌区域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根据上述情况,汉族民歌区可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东北大都市平原的民歌;

(2)西北高原民歌分支;

(3)江淮民歌的分支;

(4)江浙平原民歌;

(5)闽台民歌;

(6)广东民歌的分支;

(7)江汉平原民歌的分支;

(8)湘民歌分支;

(9)江西民歌分会;

(10)西南高原民歌分会,

(11)客家山歌特区。

汉族民歌种类繁多,但根据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分为十大类:劳动歌、民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含花灯歌)、民歌、童谣、童谣。

(1)东北平原民歌分会

这一地区包括黄河下游,如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以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发达地区。根据风格的细微差异,该地区可分为两个社区,山东、河北及河北和苏北的部分地区为第一社区;辽、吉、黑为第二群落。第二居住区其实就是第一居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谣属于类似的风格。整个地区使用东部和北部方言。这里的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和号子,民歌很少。代表民歌有《大白菜》、《扇画》、《沂蒙山小调》、《小剧场看》等。

(2)西北高原民歌分支

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和甘肃、青海、宁夏的汉族地区。东部以太行山与东北民歌分界,南北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黄河中上游。以前交通不便,民乐很少和外地交流,用的是西北首府的北方方言。民歌最为突出,有《天路历程》、《山歌》、《爬山调》、《花儿》。其次是秧歌和小调。全国著名曲目有《走西口》、《祭祀精神》、《兰花花》、《推炒面》、《五兄弟放羊》、《刨土豆》、《绣金碑》等。

(3)江淮山歌的分支

这一地区包括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河南东南部和西部的大别山、江汉民歌区。该地区地处黄河与长江之间,其音乐文化融合了南北因素,具有过渡性特征。用北方方言。田歌和小调是最突出的民歌,其次是秧歌和民歌。著名曲目有凤阳花鼓、王姐赶集、打麦歌、皮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

该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大部分,位于长江下游,是古代吴越的土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它一直被称为江南鱼米之乡。使用的方言是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著名曲目有《紫竹调》、《不锡风景》、《茉莉花》、《哭七七》、《反鸟》等。

(5)闽台民歌

这个地区包括福建大部分,台湾省大部分,广东潮汕地区。福建和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有文化关系。台湾省当地汉族人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之间还有一些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的共同点。民歌突出表现在民歌、田园诗和小调上,著名曲目有《采茶采蝶》、《茶童歌》、《天无无》等。

(6)广东民歌分会

这一带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友东南部、海南部分地区,北以南岭为界与江西民歌区毗邻。地处亚热带,珠江贯穿东西。与海外国家文化交流较早,使用粤语方言。过去,渔民成为这一地区重要的社会阶层。渔歌——咸水歌是最突出的民歌。著名曲目有《落水》、《春牛调》、《李丽梅》等。

(7)江汉平原民歌

这个地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和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是古代楚文化的中心。用西南方言。古代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历史悠久。至今在很多方面还保留着仿古的地方特色。最突出的是田歌民歌,其次是花灯歌、小调、山歌和民歌。知名曲目有《黄姐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分会

这个地区包括湖南和广西东北角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也是古楚地。人们都在崇尚楚风,抨击楚风,这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使用的方言不同,这一带普遍使用湖南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是民歌和田歌。著名曲目有《桑麻村的孩子打灯台》、《荷花池畔》、《去四川》。

(9)江西民歌分支

该地区以江西中部、北部和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地处古代吴楚之间的文化对其有一定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渡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茶歌最有特色,其次是小调和花灯歌。田歌的“鼓歌”也很出色。知名曲目有《杜鹃花开》、《采茶子》、《送郎为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分会

该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北部以秦岭为界,常用西南方言。代表性的民歌是山歌,其次是花灯歌。此外,川江船夫的号子也很有特色。耳熟能详的曲目有《小河淌水》、《捉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

(11)客家山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广泛,在中国有8000多万人口。中欧特区主要包括粤东北、闽西南、赣东南边境地区。客家人集中在这里。客家人是古代因战乱从北方中原移民过来的,他们保留着古老的遗风,使用客家话。民谣以民谣为主,著名曲目有《红灯曲》《风吹竹叶》。

-

中国民歌的发展轨迹;

因为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看不起的,他们的歌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即使在元明清时期,也屡被皇帝禁止。关于它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从出土文物看,古代乐器较多,但歌唱活动较少。青海省大通县出土的载歌载舞的陶盆真是弥足珍贵。展现了6000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在原始时代,歌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直到今天,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着古老的歌舞传统。在古代记载的《淮南子》一书中,提到古人在抬木头时会唱劳动号子,可见早期的民歌与劳动关系密切。从兄弟俩的角度,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形象、姚的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可以看出原始民歌与巫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不可能再现古代民歌的实际声音,只能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它的歌词。至于曲谱,没有曲谱,因为民歌一直都是口头唱的,即使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可取的是,直到19年底,民俗学家才记录了几首带有宫池记谱法的民歌。全面地、有计划地搜集、整理、录制和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能成为现实。历史上,民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小调、俚语、诗歌、民歌、时间词和明清民歌。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人民抒情诗集。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流行于黄河流域北部的15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显著特点是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在形式和语言的统一性上,不难看出它经过了选择和加工。公元前4世纪,长江流域出现了另一部民歌集《楚辞》,这是大诗人屈原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歌词集。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老的神话传说,富有想象力,并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将《诗经》中的四字山歌发展成为句式自由、音韵多变的“骚”体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汉魏六朝时(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绝大部分民歌都保存在乐府中,而汉乐府中的民歌实际上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民歌的总汇。这时候已经有故事歌了,比如孔雀东南飞,本蓝参军等。其中大部分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这种故事从广告开始就一直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不仅以民歌的形式传唱,还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把歌词整理出来,而且把音乐经过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以丝竹乐器,称为宋相鹤。

从《诗经》的民歌到汉乐府的民歌,可以说中国民歌处于上古初期,其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表现力已经相当完善。可想而知,在此之前,民谣还有相当长的原始时代。原始时代没有音乐文化专业。奴隶社会,奴隶主有快乐的奴隶为他们享乐,然后开始分。它实际上被分为两类:专业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封建社会,有为皇帝演奏歌唱的人,有贵族祭祀的人,有仪式的人,有宴会的人,有娱乐的人,特别是有记谱法的人,有职业作曲家的人,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学界限。在中国,从汉代到浙江有专业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分。汉代以后,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已经很少了。早期民歌的音调今天是否还存在很难确认,但湖北秭归县流传的纪念屈原的划龙船歌(包括《划桨》、《游江》、《竞渡》)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船歌(包括《奥汀》、《拉纤》)的音调大概都在千年以上!也许这是一份永恒的遗产。

从汉代到隋唐,有一段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这是历史上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民歌被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南方民歌(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北方民歌)。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征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顾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或者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的民族风格。这种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在当今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可以分辨出它的深远影响。

唐朝(公元615-967年)和宋朝(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传入中原,对中原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然,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音乐的发展,唐代职业音乐取得了巨大成就。唐宋时期,宋代民间音乐中的说唱和戏曲都是由浙江形成的。关于唐代的民歌,我们可以在敦煌找到一些歌曲,如《武耿悦》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当时流传的《支竹歌》中了解一二。支竹歌是兴起于长江中上游巴渝地区的一种自由演唱的抒情民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白居易都吸收了这一民歌因素,创作了一些文人创作的《支竹歌》。时至今日,支竹歌的曲式结构在鄂西田歌和川东仍有踪迹。"曲辞"在宋代非常流行,当时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新的演唱形式。元朝(公元1221—1368)以“小令”而闻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种。时至今日,西北地区仍有以“陵”命名的民歌。元代的诗很少流传到后世,元朝统治者把不满和讽刺时事的民歌视为洪水猛兽,禁止传唱。

明朝(公元1368-1684)和清朝(公元1641-1911)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中小城镇的市民,这个时候,半职业艺人已经在唱民谣了。清末(1848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反封建、抗外侮成为现代民歌的特征。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作家收集和编辑的民歌集,如黄遵宪的《客家山歌》、冯梦龙的《吴歌》、李调元的《乐府》和华广生的《雪的遗产》。由于个人喜好,这些民歌在品种上大多以民间抒情民歌为主。这些民歌中的许多至今仍在人们中间传唱。更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著名民谣作家蒲松龄写的《聊斋山歌》,精选了明末清初流行的50多首民谣。其中有些至今仍被民间艺人传唱,以至于我们能听到延续了三四百年的民歌,这是非常珍贵的。

20世纪以来,民歌进入新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在191辛亥革命和1919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达到高潮。1921中国成立后,随着农牧民的觉醒,民歌得到了振兴。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标志是大量大陆新民歌流传到东部沿海地区,一些边塞兄弟的民歌也流传到中原地区,反映了人民革命和团结抗倭的主题,新民歌空前繁荣。此外,还有很多争取婚姻自由、勇敢女性平等、反对吸毒等民谣。五四前后,李嘉瑞编纂的《北平民歌集》问世,已经有了民歌的记载。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之后在延安兴起的向民乐学习的运动,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翻开了现代音乐史上新的一页。

1949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大批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题材新颖,而且音乐风格更加活泼、热烈、欢快活泼,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和乐观的精神。由于过去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很多民族甚至没有文字,民歌还在。相比之下,由于中国传统戏曲和说唱的迅速发展,汉族的歌唱活动不如兄弟民族活跃,沿海地区唱的民歌也不如内地多。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