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音乐发展史

彝族的祖先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生活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彝族支系众多,称谓复杂,其中多数自称诺苏坡、尤苏坡、夏苏坡、尼苏坡、那苏坡。目前人口为7,762,286人(2000年统计)。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一般分为6个方言区,3个次方言区,25种方言。彝族信仰多神教。文艺浩如烟海。彝族支系众多,分布区域广。各地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有民歌、歌舞音乐、器乐、说唱、戏剧,其中以民歌最为丰富。彝族民歌因地域不同而差异很大。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川西南的凉山自治州和滇东北的宁蒗,滇北、滇中、滇南,黔西北的毕节、六盘水。事实上,云南省的彝族还包括许多不同的分支,他们的音乐有自己的特点。彝族民歌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劳动歌、催眠歌、山歌、儿歌、情歌、山歌、婴歌八大类。传统歌词以五七个字为主,大部分乐句以1,2,4为主。韵脚一般借词谐音,一般采用五音体;舞曲可分为歌舞和乐舞两大类,其中歌舞部分最为重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打歌》和《落足》,大多节奏鲜明,音色明亮。乐舞部分往往因伴奏乐器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舞葫芦笙》、《舞乐》、《三步弦》、《杂弦》。

到目前为止,最流行的舞蹈有月亮上跳、脚上跳、烟盒上跳、花上跳、笙上跳、金竹上跳、铜器上跳、音乐上跳等。乐器主要有马布、口弦、月琴、葫芦笙、胡让等。、巴乌、唢呐、小拇指、毕鲁、直笛、横笛、箫、三弦(大中小不同形状)、四弦。其中最著名的是口弦调《马歌调》、短笛调《牛郎调》和月琴调《雷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