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丹赛县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舞是贵州省丹赛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舞,又称“踩芦笙”、“踩歌厅”,因用芦笙伴奏舞蹈、吹牛跳舞而得名。楚剧是来自武汉庆忌民俗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丹寨拥有1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古造纸、苗族金鸡舞、苗族口头经典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牤管祭祀舞、古瓢舞),17项省级和34项国家级项目,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包括排墨村的手工艺蜡染和的手工艺古法。

苗族芦笙舞蹈的特征: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都蕴含着一种缓慢而悲凉的情绪。比如。“探路”、“上河滩”、“望故乡”等舞蹈和动作,据说是苗族古老传说中场景的再现,如苗族人负重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进,骑在牛背上倒着望故乡,看身后的同胞是否赶上逃难的队伍,缅怀因渡河而死的人。

舞蹈以高难度的动作和哀怨的笙声给人以庄严和悲凉的感觉。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又仿佛给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笙舞以“探步”为基本舞步。“探索步”舞者左脚向左抬起,画一个小半圆落地。她的右脚向左倾斜,身体同时向左侧身,微微向右倾斜,右脚做对称动作。这样,它就像苗华的其他舞蹈,如“笛子调”和“竹竿舞”一样,横向地向左右移动,具有自己强烈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