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呼麦简介

蒙古族呼麦简介:呼麦,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

古游牧民族在不同社会场合如盛大的仪式,或家庭节日庆祝中演唱呼麦,放牧的途中或是在蒙古包中哄婴儿入睡也会演唱呼麦,呼麦是阿尔泰山原住民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及以上声部。

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历史渊源

据考证,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即在匈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呼麦,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