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的历史

1.绛州鼓乐的历史介绍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绛州鼓乐产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新绛位于山西西南,运城北部,吕梁山南端,为晋、陕、豫三省区交汇之地,历来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新绛县有着演奏鼓乐的传统,鼓乐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最流行的节目之一。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著称,这种鼓乐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代表曲目:《秦王破阵乐》《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

2.绛州鼓乐的传承意义

《秦王破阵乐》在民间颇为流传,尤其是明、清两代,鼓乐进入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绛州鼓乐更在发展、壮大;后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绛州鼓乐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等精彩曲目,并且参加了山西省的首届艺术节。

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龙年音乐周”中,新绛县农民业余鼓乐队上京演出,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称赞。他们演奏的《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以其震动山河的磅礴气势和令人振奋的旋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3.秦王点兵是怎么点的

历史上没有《秦王点兵》。《秦王点兵》是绛州鼓乐。20世纪80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摄取了《汾南车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种曲牌成分,成此杰作。

它融汇了历史和当今、群众和专家、业余和专业的艺术结晶,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鼓乐,它两次轰动京华, -次震撼巴黎,是黄河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秦王点兵》全曲包括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段六部份,紧慢张弛结构得当,乐曲相当完整,它将民间套曲的特点与现代曲式结构相融合,使民间锣鼓乐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乐曲以出兵为主题,从元帅升帐开始,直到官兵进入,列队布阵,点兵习武,准备出征结束。

乐器分高低两个声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铜器;低音有帅鼓、将鼓、大件铜器。演奏中根据主题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独奏、对奏、合奏、干敲、花打、混击,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

引子里的号角长音把人带进古战场阵地;鼓边采用了击鼓边、鼓邦、鼓环、鼓钉,并与夹板对奏、合奏,新颖多彩。华彩段则吸收西洋协奏曲中的华彩手法,别开生面,映照出将士们临战前的乐观心理。

扩展资料:

新绛古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自北魏起设为州治,直至清末。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山西是鼓乐的故乡,新绛更是鼓乐之乡,从接壤的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鼓和鼍鼓推测,还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经有了原始鼓乐。历经世代人民集体传承,唐代出现了鼎新期,并以“擂大鼓”而遐迩天下,明、清两代呈现鼎盛。

史称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曲,则发端于新绛县唐王堡;《辞海》上说“锣鼓杂戏起源于山西绛州(今新绛县)”;这里曾出土了多处宋元时的鼓乐舞俑砖雕;《直隶绛州志》说:“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鼓乐在新绛县流传了千百年,至今不衰。

绛州鼓乐,海外亦称绛州大鼓。汔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名。

绛州鼓乐凝聚和沉淀了黄河儿女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粗犷浑厚,慷慨激越,炽烈洒脱,刚劲奔放。它凭借了鼓板锣钹,管弦丝竹,特别是发挥了鼓的每个部位最佳音响,运用花敲干打,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

而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可演译一个完整故事,被称誉为山西鼓乐艺术“三大绝”的首绝、中国鼓乐艺术中的“国之瑰宝”。在世界鼓乐艺术中,是“抢”去日本鬼太鼓专美于前的“一路奇兵”。

2003年2月,新绛县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