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创造了一个导致清朝到处都是贪官的制度,但乾隆皇帝却很高兴,为什么?

清乾隆后期以来,由盛而衰,官场腐败,贪官遍地,这与乾隆皇帝有着直接的关系。乾隆皇帝晚年重用贪官和珅,为了讨好乾隆皇帝,搞了一套特殊的制度,导致了清朝官员的腐败,但乾隆皇帝却很高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特殊制度?。

这一制度是乾隆年间由申和所提议建立的"银两罪"制度。所谓"罪银",是指官员缴纳一定数量的银子,即犯罪的钱,就可以免除一定的刑罚。乾隆四十五年,在户部尚书和慎的建议下,乾隆皇帝同意设立"议罪银"制度,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同意设立"议罪银"呢?。

乾隆皇帝画像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海外,使财政开支成倍增加,导致国库空虚。同时,晚年的乾隆皇帝更加注重享乐,四处巡游,修建宫殿,举行祝寿活动,而负责管理皇家事务的内务府财力有限,因此捉襟见肘。说穿了,乾隆皇帝很大方,也很会花钱,但他私囊里没有钱。

为了解决皇帝缺钱的问题,和珅想出了"罪银"的办法。在他看来,整个清朝,最有钱的人无非是那些地方督抚,掌握盐政、织造、税收的官员,以及富商巨贾,而这些人很少是"干净"的,所以要想赚钱,就得从这些人下手,所以"赎罪银"的征收对象就是上述群体。

何申肖像

"罪银"的收取方法很特别,它采取自付原则,官员等根据自己的罪行,少则缴纳几千两,多则缴纳几十万两。如浙江巡抚李志英因包庇贪官王遂,罚了自己十万两银子;两淮盐政满因收受商人礼物,自请罚银一万九千两;直隶总督刘鄂因为办案不利,就自己赔了白银三万两。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官员的钱从哪里来?清朝的俸禄很低,地方督抚每年的俸银在155-180两之间,虽然每年的养廉银是俸禄的100倍,但一下子让官员拿出几十万两,仍然是个大问题。唯一的解释是,官员受贿是为了支付"罪银"。

影视中的乾隆与和善形象

"银子"交给皇帝后,并没有流入国库,而是流入了皇帝的私囊,供皇帝取乐,所以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当时,一些官员已经认识到"议罪银"的性质,如内阁学士尹壮图认为,"各督抚尽力进贡,巧纳罚款",各督抚都主动上交两两银子,名为议罪银,实则是向皇帝进贡讨好皇帝。

"罪银"让乾隆皇帝大快人心,却加剧了清朝官场的腐败,不仅没有遏制官员腐败,反而为贪官污吏提供了保护伞。在乾隆皇帝的庇护下,这些地方官员可以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而他们只需要将其中的一小部分交给皇帝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这导致乾隆后期贪官遍地。

嘉庆四年,成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病逝,嘉庆帝开始亲政。

参考文献:1。清代议罪银制始末2.《清高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