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一、视唱练耳的作用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即声乐练习和视唱练耳。
一堂声乐教学课大致可以分为声乐练习和视唱练耳两部分,其中视唱练耳起着重要的作用。声乐练习就是用一定的元音和辅音来表达音高。它是声乐教学的基础部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声乐技巧,如音色、音域、发声位置、变声点等。没有良好的视唱基础,就无法表达音高,声乐技巧更是无根被动。在国内外的声乐教学中,每个老师的声乐练习曲都不一样,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复杂的声乐练习曲演唱难度大,长度大,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视唱练耳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歌词和旋律的处理。其中,一首全新完整的作品的旋律处理,本质上相当于几个乐句的视唱练耳,而听老师的示范演唱或者别人对作品的演绎,都需要良好的听觉训练作为基础。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众多的表演标记,这对他们诠释完整的声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第二,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音准感和乐感。
视唱练耳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听觉,使学生在接触丰富的音乐词汇的同时,能够分辨音高、音高、音调、节拍、调式调性,从而增强音乐记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节奏感、音准感和音乐感知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骨架和脉搏。节奏在音乐表演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节奏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音准和节奏一样,是声乐演唱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首要条件,是音乐的基础。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以大量的艺术声学为基础,通过听、唱、录等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不仅包括对音高、节奏、和声、调式的感受,还包括对音色、声强、速度、形式乃至更深入人心的内心感受,即音乐艺术的感受,音乐直接依赖于声音和听觉。虽然声音的发生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对声音的感知是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音乐感知是音乐的声音通过听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知音乐的能力是指感受和分辨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的能力,以及感受和分辨音乐的节拍、曲调、调性、结构的能力。敏捷的音乐感知力应该是基于一个人的先天条件,也就是音乐天赋,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影响等多方面逐步获得。两者缺一不可。
第二,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声乐作品是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这种声音符号本身并不能让人获得审美体验。声乐作品只有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传达给观众。把谱上的音符变成充满生命的实际声音,是一个必须具有表现力和创造性的过程。声乐表演常被称为二度创作,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一项重要任务,而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音乐表现力就是善于准确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它是以高超的唱功、出众的表演天赋为基础,以敏锐的音乐听觉和优秀的音准为保证。音乐演奏的基础是对音乐的解读,也可以说是一个“读谱”的问题,主要涉及对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演奏特点、创作方法、结构、力度、速度、演奏方法的理解。这种能力可以在视唱练耳训练中逐渐获得。视唱练耳训练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词汇,拓宽音乐视野。同时,他们在音乐形式和载体、风格和审美趣味等方面也能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更深的理解,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自然也会提高。不同的音乐作品或某一音乐主题,能唤起人们内心的音乐表现力,唤起人们内心的音乐感受能力,使人们的思维活跃,激发创作欲望。这种感觉对于一个搞音乐的人来说,很有意义。学生感受这种音乐的欲望要充分表现出来,确实要有一定的音乐天赋,而且所有的天赋都要经过后天的系统训练,才能挖掘出一个音乐家隐藏在潜意识中的音乐创作能力。视唱练耳中许多著名的小品、优秀的民歌和一些艺术技术练习曲,都能以其醇厚甜美的旋律给学生最直接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正是他们日后从事声乐表演时再创作的灵感来源。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的作用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即声乐练习和视唱练耳。良好的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音准感和音乐表现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创造力。作为一名既承担声乐又承担视唱练耳的教师,应该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继续探索如何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