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下降是早晚的,恐慌什么?
五一长假过完了。
全国同胞把目光转移到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上。
因为延期公布数据,引起各种猜测:
有人说是某些数据比较难看,要粉饰一下,
也有人猜测,中国人口下跌,可能出现人口恐慌......
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都是伪命题。****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就成了必然趋势。
所谓劳动力缺乏,只能说明某些工厂的科技化、自动化、智能化不够,需要淘汰落后设备,需要提高生产效率,而这些决不是靠人海战术能实现的。
过去的工厂都是些粗加工,工艺简单标准低,就是靠劳动力的绝对值来获取生产价值,人多力量大嘛。
多年前,我曾在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工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两个周才能休息一天,个人年生产总值也就十几万元。
而现在随着机器手的普及,用不了那么多人啦,而且产能大幅度的提升了。
据说同类型的企业一台智能设备的年生产总值能达到上百万。
「机械加工行业特别明显」
产品精密度越来越高,除了功能性还要求外观、要求创新,这些都是普通人工无法满足的,所以,想要突破产品技术+质量,必须依托科技,而掌握科技的绝不是当年的 产业工人 ,而是现在的知识型 技术工人 。
二、老年人可能会恐慌吧。****
人类寿命延长,理论上受益的是老年人,他们应该不会恐慌吧?
调查结果恰恰相反,有超过63.4%的老年人,表示人口下跃会担忧。
担忧的内容主要包括:养老、健康和医疗、居家保障等等。
与老年人担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城市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在持续下降,这是全球性的***同问题。
虽然国内大城市的生育成本很高,但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可以提供大量人口补充,所以,人口的总体数量,还是可以保障的,只要搞清楚人口趋势,国家就能推出调节杠杆。
我想老年人之所以产生人口恐慌,大概率是由于信息化、数字化迅速发展,原来那种 有事问人的观念 被各类APP挡在了外面。
数字时代老年群体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以看病为例」
现在各类医院都是网络预约挂号、移动支付诊费、药费。
很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哪怕是用医保卡在医院内部,挂号、缴费、听号就诊、去各类检查室,都像在走迷宫。
医院的各种数字化指引可能在APP上一目了然,对年轻人是很方便的,一机在手一切搞定。
曾有个新闻报道了一位陪同老人看病的儿子说:“我母亲都70多岁了,就是学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不用说通过手机缴费,所以老人每次看病,都需要家人陪伴身边,帮助完成挂号、打卡取号、听号就诊、自助缴费、看屏幕打卡取药等各个环节。”
很多老年人表示,自己记忆力退化了,根本记不住呀!
就是因为没有形成这种智能化的习惯,所以,他们普遍的存在着恐慌。
三、年轻人才不恐慌呢。****
现在网上有一些情绪,主要是说大城市年轻人过得不容易。
因此,围观出生率下降可以帮大家释放这种情绪。
此一时彼一时,计划生育到底有利有弊?
它是如何影响人口发展的,没有人能一句话讲清楚。
出生率下降,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于年轻人不愿生孩子。
关于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问题,网上有太多的讨论。
什么是年轻人?
相较于中年人,他们的时间可以无止境的销售,可以全部交给工作交给职场。
随着时间的商品化能力下降,职场中的年轻人开始将精力更多的转移到家庭上的时候他们就不再年轻了。
很多人把不再年轻归咎于高房价高生存成本。
但是比起高房价高教育成本这些因素,年轻人的生存成本太高才是重点吧。
有数据显示:
88.4%的95后是一个月光甚至是负债的生存状况,这里的负债不是房贷而是花呗、借呗这些小额网贷。
单身的日子都过得火烧眉毛,未来的结婚生子不敢想哦。
四、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
14亿人口是多还是少?
人口要看相对值,而不是看绝对数。
合理应对适龄劳动者人口减少,除了鼓励生育,增加出生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实现从“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
无论是12K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还是成年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至少人们在意识层面还很薄弱。
我们缺的并不是“人”,而是“人才”。
提高了人口质量喊了好多年口号,
我们都知道,数量和质量对于人口而言的权重。
人口红利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前提基础,
人才红利,才能满足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高效能发展阶段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