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专业音乐发展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西方音乐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古希腊时期
希腊是古代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音乐不仅是祭祀太阳神和狄俄尼索斯的仪式,也经常被用来表达爱情、歌颂友谊和庆祝仪式。在希腊文明的鼎盛时期,有集音乐、诗歌、舞蹈于一体的大悲剧和喜剧。当时的雅典斗兽场可以容纳数万名观众。著名的荷马史诗《赫里亚特》和《奥德赛》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是盲人诗人荷马边弹钢琴边唱歌即兴创作的。
②中世纪(约公元476-1450年)
中世纪的欧洲是教会统治的时期,宗教音乐自然成为这一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音乐完全为教会服务。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编辑的圣歌集《格里高利圣歌》非常流行,几乎人人都会唱。公元9世纪,这些圣歌中加入了另一种声音。更多音乐的饱满和谐效果象征着天籁之音。后来又加了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声部。吸引人的不再是曲调简单的宗教歌词,而是动人的音乐本身。从12世纪开始,出现了吟游诗人、爱情诗人和许多流浪者,他们带着乐器四处旅行,唱着自己的歌。他们的音乐违背了教会的意志,甚至亵渎了神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
(3)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以人文主义为主要思潮,一些音乐家想突破教会神权的禁锢,用音乐表达人的感情。音乐虽然仍被教会用作传教工具,但更大程度上在民间起到了娱乐的作用,所以时辰音乐发展极为迅速,其成熟度和影响力都超过了宗教音乐。16年底。意大利在宗教戏剧的基础上产生了歌剧,歌剧主要以神话、英雄业绩和人类情感为主。这一时期契约独立于声乐而存在,是音乐发展的又一大成就。
(4)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意思是一颗弯曲的珍珠。后来被借用来指代17和18世纪西方建筑和雕塑中的奇形怪状的风格。在艺术上,更多的是表达人的内心感受。欧尔迪的歌剧《奥Flo》用戏剧化的咏叹调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以音乐为主题的歌曲、清唱剧等声乐形式应运而生。同时,器乐的繁荣也是这一时期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有协奏曲、奏鸣曲、赋格等体裁,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严格的形式。以巴赫、亨德尔为代表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声乐和器乐作品,用音乐表现英雄史诗主题,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蓬勃向上的精神。
(5)古典时期(1750—1820)
这40年(1730-1770)是欧洲音乐风格逐渐变化的时期。当时,巴赫和亨德尔正处于事业的巅峰,以巴赫的三个儿子萨马蒂尼、斯卡拉蒂和斯塔米兹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正在大胆探索和创新新的音乐风格。古代奏鸣曲和交响乐的形成与它们有直接关系。这一时期被称为“前古典主义时期”。在他之后,他发誓古典风格的成熟期。交响音乐的成熟和管弦乐队的建立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古典音乐流派,是在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而形成的。“古典”这个词包含了和谐、优雅、恒久、典范的含义。“古典乐派”并不是当时自封的作曲家,而是后人用来区分浪漫主义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专用术语。古典作曲家在思想上倾向于自由平等,作品关注的是新兴的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和追求。创作中注重形式的完美、结构的严谨、平衡对称、声音的和谐、逻辑的严密;旋律流畅优美,简洁易记,常带有民谣风格;节奏灵活多变;非常重视情感的多样性和对比性;风格简约、稳重、严肃,崇尚理性。主要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格里格等。因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在奥地利维也纳,所以人们也称之为“维也纳古典音乐学校”。此时的主要体裁形式是歌剧、赋格、室内乐、奏鸣曲、交响乐。
(6)浪漫时期(1820—1900)
19世纪的欧洲,政局变动频繁,欧洲大陆出现了封建复辟的趋势。随后一周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使摆脱了封建制度和总价束缚的欧洲文艺家在创作中追求个性解放,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浪漫主义来自汹涌澎湃的浪潮,波及整个欧洲大陆,音乐艺术达到了一个黄金时代。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在1821年的首演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到来时刻,这是音乐史上新的一页。随着戏曲艺术的空前繁荣,艺术剧目从18年底开始逐渐繁荣发展为声乐套曲。传统的协奏曲、交响乐等形式继续被使用和发展,新的体裁如交响诗、交响画等出现并受到广泛喜爱。
19世纪,法军的全面对外侵略和德、奥等国对欧洲一些弱小民族的残酷奴役,使得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加强,民族音乐学派应运而生,以振兴本民族文化。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相继问世。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给欧洲音乐增添了许多色彩,形成了壮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洪流。
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流派形成于19世纪初。它的特点是追求个体解放,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注重自我意识的表现和刻画。是一种感情重于理智的个性化、理想化的音乐。作品注重个人的生活感受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表现和描写。音乐结构相对自由天马行空,以古代神话传说和奇幻故事为题材,注重音乐的标题和诗意。请调整诗歌、戏剧、音乐的组合,创造即兴、无歌词、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等多种音乐体裁。浪漫主义音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1820-1850)代表人物有韦伯、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等。中期(1850—1890),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后期(1890—1910)代表人物有沃尔夫、马勒、约翰·施特劳斯。
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民族音乐学派出现于19世纪中叶,由东欧、北欧和俄罗斯的一些作曲家组成。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一是民族内容,既反映祖国的历史和民族性格,又以自己的民族风格、民间故事或文学作品为主题,表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二是民族形式,要求使用民族民间的体裁形式和音乐语言,或者直接使用民族民间的音乐素材,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主要作曲家有俄国的格林卡和被称为“强力集团”的五位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和盖伊,以及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兰的肖邦。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乐派其实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将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展为民族性,但透过民族性,还是可以看出作曲家的个性。民族乐派的创作方法和美学观点与浪漫乐派完全一致。
2.现代音乐和主要音乐流派
现代音乐泛指19年末至20世纪的音乐艺术。主要特点是形成了世界上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流派。总的创作特点是:试图否定和摆脱传统的创作思维和技巧,追求各种新颖的表现手法,如打破和排斥传统的功能音观念,采用无调性和多调性;大量使用不和谐和弦;节奏越来越复杂。这些是大多数20世纪音乐作品的突出特点。以下是众多学校中的几大学校。
(1)印象主义
它形成于19年末至20世纪初,受到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印象派音乐试图摆脱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达,追求气氛和色彩。作品中大量使用全音阶、教堂调式、平行和弦、不和谐的七和弦、九和弦,打破了和声调性的功能体系,造成调性混乱。旋律趋于碎片化,排斥完整的旋律和音乐结构,配器力求精致细腻;为了调节音乐的明暗层次和明暗度,它旨在朦胧的光和色中表现主观印象,渲染明暗和色调。法国作曲家德彪西1812的管道音乐序曲《牧神的午后》是印象派的经典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呈现了一种朦胧的气氛,描述了一个农牧之神在烈日下昏昏欲睡时的各种幻觉,从而确立了印象派音乐的地位。此外,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也是印象派的重要代表。
(2)新古典音乐
新古典音乐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他是一个与后来的浪漫主义相反的潮流。这些作曲家重新使用平衡的情境和清晰可辨的主题进行创作,而不是他们认为的晚期浪漫主义中越来越夸张的姿态和松散的形式。他们反对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主张音乐回归“古典主义”,保持严格的客观精神。这一流派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他的芭蕾音乐《阿波罗》、《仙女之吻》、《赞美诗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都是这一流派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古代的童话,有的是中世纪的宗教内容。此外,还有法国的奥涅格、米洛、普朗克,德国的欣迪特,匈牙利的巴托克,苏联的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著名作曲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在音乐上试图模仿古代的音乐风格,同时又利用现代技术形成了一种模仿古代音乐的新风格。
(3)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产生于20世纪初,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适合表现绘画同步的艺术。表现主义画家经常使用夸张、扭曲的形状和颜色以及象征性的技巧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受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表现主义音乐主张表达强烈的自我感觉、欲望、幻觉等。夸张地说。他的创始人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在他“抒发灵魂”的音乐中,渲染了紧张和恐惧的气氛,反映出一种悲观和变态的倾向。他的代表作品是独幕剧《期待》和室内音乐集《月扇》。代表人物是勋伯格的学生伯杰和威尔伯恩,由于他们在维也纳的活动低俗,也被称为“新维也纳音乐派”。此外,还有匈牙利人巴托克和俄罗斯人斯克里亚宾。
(4)十二音系统
十二音体系被称为十二音作曲技法,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勋伯格在20世纪20年代初探索现代音乐发展方向时创造的。其创作方法是将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相互分离,废除中音的重要性,不考虑调式和调性,将十二个音排列成“音序”或“音序”。按照作曲家的构思,一部作品原则上只需要一个音序就可以发展旋律,从而达到整个音乐的统一,并通过倒序、逆行、倒序、倒序等手法均匀运用和发展,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勋伯格的学生威尔伯和伯杰继承并发展了十二音音乐,使之成为“序列音乐”。威尔伯晚年创作了“点画音乐”,由许多短音符和休止符隔开的音组组成。
(5)特定的音乐
具象音乐是利用录音技术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象声音记录下来,然后作为复习的素材的音乐。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作曲家局就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噪音来颂扬机械文明,表达城市生活。具象音乐创始人萨弗尔于1948正式发表具象音乐理论。他第一次把风雨声、火车的轰鸣声、动物的嚎叫声、钟声、口哨声等嘈杂的声音收集起来,用电声技术进行处理,通过加速、减速或倒车、循环播放磁带来改变它们的力度、强度和音色。制作了铁路练习曲、铁锅练习曲、墨西哥长笛、唱片练习曲等作品。1950年与法国作曲家皮埃尔·亨利合作,将人的气息、吟诵、呼喊、吹口哨、踏步、敲门、弹琴等结合起来,创作出多乐章的具象音乐作品《单一交响曲》。
(6)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音乐。它和具象音乐一样,是音乐和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但具象音乐是以自然声音为基础的,而电子音乐是以电子振荡器和发声器为音源的。主要是利用正弦波产生的没有泛音的所谓纯音,或者打击乐器和噪音乐器发出的噪音,以及人声和具体音乐的结合。通过声音过滤器和响应设备,使其变性、变质、可变,经过录音、拼接,组合成各种奇怪的声音和多变的节奏。电子音乐既不受音高的限制,也不受音节和节奏的束缚。它超越了人声、器乐声、自然声的新声,开辟了音乐表现的新领域。1951年前,联邦德国科隆广播电台首次进行电子音乐实验后,世界各地的广播系统掀起了创作高潮。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前联邦德国的斯托克豪森,法国的库什内克、卡吉尔、瓦雷泽,意大利的贝里欧,美国的卢恩宁和巴比特,荷兰的贝丁斯,日本的朱景澄和松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