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少林音乐仪式的起源
佛教音乐可分为白凡音乐和禅宗音乐。其中,禅宗音乐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始人达摩将禅宗的大乘佛教理念传入中国后,由古代乐人根据古代禅师在日常生活中证明的人生哲学进行创作和演唱而形成的古代音乐。如前所述,“白凡乐”是古印度文化的习作,以四句、六句、八句为主,而“禅乐”则往往以几首相连的长诗形式表现,如明代寒山大师的《醒世》、近代徐允禅师的《皮包歌》。嵩山少林寺作为中国禅宗祖庭,文化内涵丰富,不仅限于武术(禅武)和中医(禅医)。其历代禅师创作的禅歌、禅诗也是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广为流传,如:
古代“少林精神”歌曲
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宝寺养生本身;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少林魂;不与少林争和,止恶扬善少林根;以道德劝人除贪,再以少林门攻人。孝敬老师和和尚父母,遵纪守法,遵守戒律,服从祖训;农禅为寺本,医禅济世济贫;慈悲是慈善,放下名利不是贫穷;武医是弘扬佛法的媒介,少林弟子在精神。
现代少林禅修歌
少林寺复古,枯树新芽春生;直指人心观自然,视自然为佛与禅;禅文禅武禅医,禅茶禅食禅农;禅语、禅诗、禅案、禅书、禅画、禅乐;禅慈禅小禅法通,禅堂禅师宝蟾经;皈依三宝佛教和佛教,皈依自我意识;遵守条条框框,循教渡众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法执业;行、坐、卧,戒智,除痴,是大乘;少林弟子要牢记爱国主义和佛教兴盛。
《禅少林音乐大典》是当代音乐艺术家在挖掘整理嵩山少林寺传承的少林禅文化禅文化的基础上,奉献给人们的一场音乐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