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头、衔接和结尾
一堂好的音乐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导入”、“衔接”、“收尾”三个环节,让学生像读一篇优秀的文章、看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一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具有“磁力效应”,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我觉得音乐课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自我体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给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温柔的爱抚语言,所以导入要足够新颖。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普遍特征,学生们往往把每周一节音乐课视为“一周中最美好的时刻”。导入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导火索,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把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生动地导入课堂主体,让每一节课都有“新鲜”的感觉,学生的兴趣才会持久。比如《圣露西亚》是一首世界闻名的意大利民歌,圣露西亚也是意大利一个美丽海滩的名字。它是由意大利作曲家Kotra按照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创作的。圣卢西亚的两句歌词,将夏夜之美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陶醉,难以忘怀。歌曲为c大调3/8拍,中速略快,由两段组成。歌曲旋律优美流畅,钢琴伴奏模仿吉他的风格,歌词与歌曲的有机结合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场景介绍带学生去这个美丽的海滩。学生们随着圣卢西亚的音乐走进音乐教室。这是第一次听到一首歌。在学生欣赏意大利风光的同时,听老师唱《圣露西亚》,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重新熟悉这首歌。通过铺垫,我们可以更自然地学习新课,鼓励学生用优美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舒适,为歌曲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导入,也可以用开门见山、谜语、游戏、肢体表演等。根据实际情况。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后面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巧妙衔接,会使课堂教学流畅顺畅。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衔接,使各个环节过渡自如,课堂教学既能保持整体性,又能激发学生复习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比如在圣卢西亚,我运用示范、聆听、哼唱、节奏等技巧,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首融合了节奏、旋律、曲式、力度等音乐元素的意大利民歌之美,感受意大利船歌特有的热情奔放之美。通过学生自我发现问题,与同学相互交流,然后共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在演唱中,同学们也非常注重坐姿和表演状态,这是值得表演和坚持的。拓展部分我选择的是猫和老鼠的片段,可以让学生唱的更自信,激发学生的表现力。第二,课堂是活跃的,它达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最后,“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中的“比才乐段”,此时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热情最容易发挥的时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可以以生动的故事结尾,可以在听老师的示范演唱或听录音结尾,也可以邀请歌唱水平高的同学演唱或全班同学非正式演唱,甚至可以师生对唱,学生载歌载舞。同时,结尾也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这个“点”怎么会有魅力?可以以生动的故事结尾,也可以非正式的邀请学生唱歌。学生可以边唱边跳,可以引导学生升华音乐主题,起到延伸的作用,让一节课的结束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看连续剧的悬念中期待下周音乐课的到来。比如《圣露西亚》,我会弹船歌——门德尔松的钢琴曲《威尼斯船歌》)。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在学生面前一展身手,赢得他们的喜爱,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饱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然而,由于学生很少接触专业钢琴曲,对这类音乐的欣赏能力仍然不足。希望在以后的音乐课堂上,同学们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学生们在钢琴声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当学生怀着美好的心情追忆音乐课时,他们已经对音乐课产生了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产生了新的渴望。
强调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环节。只有各个“部件”正常工作,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和步骤都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