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城镇的历史文物

广东省首批大遗址之一

——五华狮雄山长乐台秦汉时期南越王赵佗的城址。

狮雄山位于五华县华城镇东南约2千米处,狮雄山遗址发现于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4次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初步将其定为南越国时期的宫殿建筑遗址。2011年1月~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狮雄山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本次调查和试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钻探面积50000平方米,并对五华河中游两岸10千米以内的山冈、河道、农田、沙厂等进行了地表踏查,发现了东周、秦汉、唐宋、明清等4个时期的文化和自然遗存,不但发现了秦汉时期的城址,还发现了一批可以明确断定为秦汉晚期的陶器和一批封泥文字,一***18枚,分别为定揭之丞和定揭之印。2012年3月24日,中国南方区域考古高峰论坛暨五华狮雄山秦汉遗址研讨会在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举行,来自湖南、江西、福建、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等10省(区、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察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后,进行了探讨。五华狮雄山秦汉遗址随后被专家确定为首批广东省大遗址之一——五华狮雄山长乐台秦汉时期南越王赵佗的城址。

第五次调查勘探试掘取得重要新发现

狮雄山遗址发现于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卜工介绍说,在狮雄山遗址现存的各时期文化堆积中,秦汉遗存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最多,保存也最完整。本次调查和试掘主要有三大收获:一是发现了秦汉时期的城址;二是发现了一批可以明确断定为秦汉晚期的陶器;三是收获了一批封泥文字,一***50多枚,都不是完整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定楬 之丞”,二是“定楬 之印”,都跟定楬 有关系。这一批城址、陶器、文字,年代确定有南越早期的、有秦汉晚期的。这批文物的发现,使我们感觉到已经触摸到了南越国建立以前,赵佗经营龙川的历史线索。

狮雄山北区掘出四座秦汉建筑基址狮雄山北区掘出四座秦汉建筑基址,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尚杰介绍,一号建筑基址位于狮雄山第四级台地的中北部。该建筑基址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40米、南北宽13~15米。根据垫土中所出遗物和地层的叠压关系推断,此基址并非一次修成,而是经历了至少三次大规模的扩建。3条排水沟分别位于一号建筑基址东侧、西侧和中部,年代略有早晚,从一号建筑基址的规模和扩建的次数来观察,它应是狮雄山遗址北区的主体建筑。

二号建筑基址位于狮雄山南岗第四级台地南端,从剖面观察,***有38层夯土,其内包含有建筑材料、铁釜等遗物,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11.5米、南北宽3.5米、厚0.75~2.2米。从其平面分布及结合已知考古发掘质料分析,该基址可能为第四级台地南端建筑的残余夯土。

三号建筑基址位于第四级台地东北角,东西长15米、南北长16米,在其平面上发现柱洞13个,呈圆形分布。结合已知材料分析,此基址可能为角楼、望楼一类建筑的基础部分。

四号建筑基址位于第三级台地的西侧,仅对其进行了局部揭露,出土了大量的纺轮、网坠、陶丸、石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建筑垫土上散见有柱洞若干。由于揭露面积的限制,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该建筑基址的西北侧发现了陶窑和窑前堆积坑,东侧发现了出有铁矿石、矿渣、红烧土、封泥、残铁器等遗物的大型灰坑,结合建筑基址中所出遗物,四号建筑基址及其周边区域很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

目前国家对大遗址的保护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二是保护规划,即文物法在某个大遗址的具体化;三是建遗址公园,建成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题,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空间。

狮雄山秦汉遗址筹建大遗址考古公园

五华狮雄山秦汉遗址考古公园 ,是我省现有的8个大遗址中首个进行论证筹建的。从狮雄山秦汉遗址的历史地位、保护现状和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因素来看,狮雄山秦汉遗址适宜通过建设大遗址考古公园进行适度开发。根据狮雄山秦汉遗址现状,狮雄山秦汉遗址考古公园保护区调整为三个层次,划分为衙署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两类。狮雄山秦汉遗址考古公园保护区历史价值:狮雄山秦汉遗址是一座城址,并非一般意义的台式建筑基址。据了解,狮雄山秦汉遗址考古公园保护区拟为三个层次,划分为衙署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两类,总面积约80.32万平方米。

狮雄山秦汉遗址建大遗址考古公园的三大理由

历史价值:狮雄山秦汉遗址是一座城址并非一般意义的台式建筑基址。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初步划分为衙署区、作坊区和一般居住区,此遗址并非随意建造,而是有一定的城市建设规划,从城址的整体布局、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分析,该遗址呈现出一种既模仿中原城市营造制度又因地制宜的建筑思想体系。

科学价值:狮雄山秦汉遗址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提取了大量生态学、环境学的重要信息,为全面复原狮雄山的历史风貌提供了多学科的依据。遗址性质作为秦汉县城城址的确定,为岭南地区其他同类型遗址和岭南郡县设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艺术价值:狮雄山秦汉遗址中建筑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陶器的形制和纹饰、封泥的钤印等,具有秦汉时期岭南以北文化的特征,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产生了新的地方文化,从其发展的范围和存在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多元一体的南北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同孕育了粤东北的秦汉文化,它既属于秦汉时期典型的审美范围,又属于土著文化积淀的物化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景区简介:长乐学宫的建筑形制,按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建成宫殿式,座北朝南,左右对称,设有照墙,灵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东庑、西庑等,是嘉应五属中规模最大的学府之一。大成殿,由24条八角梅花石柱擎撑梁架,柱础为八瓣形须弥座式,斗拱雕花,重迭出跳,殿脊置雕塑双龙戏珠,门为扇门,窗为直棂或雕花窗。长乐学宫结构严谨,气宇轩昂,宏伟壮观,沧海桑田,几经变化,仍不减当年秀色。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为明代大型的古建筑群,是嘉应州(今梅州市)最大学府之一。建国后几经修缮,仍存建筑物有泮池、照墙、东庑、大成殿等。大成殿为重檐歇山琉璃瓦顶,阔5间,24.4米,进深6间,20米,殿高12米,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梁坊、驼墩、斗拱均精雕细刻。大成殿内石金柱高达9米,为国内学宫建筑中罕见。前檐卷棚上的诗词彩绘颇具特色。大成殿内奉祀有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塑像或牌位。殿前设月台,用望柱石板围栏泮池为半月形,中砌一石拱桥,用52块雕花石板围栏。1925年3月,由周恩来等率领的东征军主力第一团曾驻于此,并在此向广大民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五华学生运动,打击张谷山、陈卓人等土豪劣绅,鞭挞贪官污吏,推举教育界人士温其潘(屏南)出任县长,组建五华县民主革命政府。1984年10月公布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概况:长乐学宫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十字街的五华中学内。 华城古迹长乐宫,

雄狮古塔在城东,

西边有座城隍庙,

东征遗址落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