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件:《在那遥远的地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复习巩固歌曲,引导学生理解正确的爱情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
2.过程与方法:采用听与视唱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歌曲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引导学生分析歌词,运用“非音乐因素”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3.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气息支撑的声音完整连贯地演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教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教学难点:音高和节奏准确,唱歌有底气。
教学过程:
师生间的问候老师:同学们,下午好!学生:老师你好!
导入:播放幻灯片,欣赏关于青海的图片。
第三,新课程教学。
1.出示乐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
2.歌曲教唱歌。
3.师:接下来,同学们听老师唱一遍这首歌,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唱这首歌的总谱,然后填好歌词再唱一遍。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要用抒情欢快的嗓音,准确的音高和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曲(演唱歌曲)。
4.分组表演。老师:学生们唱得很好。接下来老师会让两个女同学分别唱这首歌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三段和第四段,两人会再次合唱。有学生主动唱歌吗?(学生回答)
5.学生陈述:老师:XX,XX,请认真听老师的伴奏,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速度,注意4/4拍的强弱规律。(学生表演。)
6.第三,欣赏流行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
7.同学们,课后你们可以谈谈王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并与改编的流行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进行比较。好了,现在下课。
课堂总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发扬我们的公民精神。
第21章,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唱歌,体会歌曲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歌唱,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过程和方法
在体验和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多元化的风格特征。
知识和技能
带着感情唱歌,体会不同作品中体现的不同音乐元素。
二,教学中的难点
焦点
演唱歌曲,并展示歌曲的优美特征。
困难
用正确的发音技巧唱变调。
第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程
放《青春之舞》这首歌,学生可以自由地跟着唱。问一个问题:作曲家是谁?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总结:“青春之舞”是王的作品,那么他还写过什么作品呢?
学生再次发言,老师总结:王,中国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自1937以来,王一直从事中国西部民歌的搜集、整理、编纂和出版工作,被誉为“西部歌王”。他于65438年至0938年在兰州改编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后,与西域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优美脍炙人口的民歌。
引出这节课的主题“在那遥远的地方”。
(二)新课程教学
1.欣赏歌曲
(1)听歌,感受情绪。这首歌描述了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了一下:这是一首青海民歌。前两段用比喻赞美了女孩的美丽,后两段表达了青年对女孩真挚的爱。
(2)再次升值
老师设一个问题:你在听的时候是怎么思考歌曲的速度和节拍的?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了一下:优美抒情的旋律,舒展的节奏,高亢自由的音色,缓慢的速度。
2.读歌词,感受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唱歌
(1)进行声乐训练,用空气和声音传递感情。
(2)老师跟着琴模一起唱歌。
(3)学生学唱歌曲的第一段,注意歌曲的音准。
老师的问题:请看乐谱。曲调中有一个音标。你知道这个音标的名字和意义吗?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了一下:这个变调符号叫“升调符号”,标出来的音符会用半音唱出来。
(4)跟着秦学唱旋律,看乐谱。模仿唱好变调音。
老师唱歌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短促的声音,第二种是圆润的声音。设定问题:哪种唱法比较好?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了一下:第二个是我用正确的发音技巧和咬字方法唱出了年轻人对女生的喜爱。唱歌时,学生要注意歌唱气息的控制,张嘴微笑着唱,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处于兴奋状态。
(5)学生完整而富有感情的歌唱。刚才我提到了前两段和后两段在表达内容上的区别。为了体现年轻人对女生的真挚感情,第二段要逐渐推向高潮。)
(6)分组练习表演。
(3)巩固提高
欣赏康定情歌,比较《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康定情歌》的不同之处。
老师的问题:《康定情歌》是一首四川民歌。音乐充满热情,旋律欢快跳跃,光速,形象的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率真和坦诚。《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青海民歌,它用舒缓深情的旋律和生动真挚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男青年对年轻美丽的草原姑娘的爱情。
(4)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了新疆音乐温柔含蓄的风格特点。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多了解新疆音乐文化和我们祖国各民族的音乐,这节课到此结束。
第四,黑板设计